绰尔齐争噪霁川,天然南北限雄边。
中庭地白传陈语,曰和明君拨四弦。

【注释】

1.塞蝉:指边塞上的蝉。

2.绰尔齐:即绰尔河畔的蝉,产自新疆地区。

3.争噪:争相鸣叫。

4.霁川:晴朗的河流。

5.天然:自然形成。

6.南北限雄边:指塞蝉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声调各异。

7.中庭地白传陈语:庭院中地面洁白传来陈年的蝉鸣声。

8.曰和:这里指天子,即唐玄宗(李隆基)。

9.明君:贤明之君,这里指唐玄宗。

10.拨四弦:弹奏四弦琴以表达内心的哀愁。

【赏析】

这首《塞蝉》诗是一首咏物言情诗。诗的前两句写蝉的鸣声;后两句则借蝉之鸣声抒写边关将士思乡怀人的心情。全诗构思新颖别致,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诗的首句“绰尔齐争噪”点出诗人所见所闻的是塞外的蝉鸣。“争”字用得好,既写出了蝉声之多,又写出了它们急切之情,为下面写它们的不同鸣声作了铺垫。“霁川”二字,不仅写出了蝉声的所在环境,更写出了蝉声的所在季节,为下文进一步描绘出塞蝉的鸣声作好了铺垫。“天然南北限雄边”,这句是说塞蝉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其鸣声各异。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为后一句写“中庭地白传陈语”作了铺垫。

第二句“中庭地白传陈语”,承接上句而来,描写了一个画面:庭院中地上雪白如霜,传来了陈年蝉的鸣声。这里所说的“陈语”,并不是真的指古人的话,而是暗指那些已经死去的塞蝉。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诗人巧妙地运用“中庭地白”与“陈语”这两个意象,将塞蝉的鸣声与古人的话语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身处边关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最后两句“曰和明君拨四弦,中天月落听余声”,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边关将士们的深深思念之情。“曰和明君”一句,既指天子,即唐玄宗(李隆基),又暗指唐王朝的贤明君王;“拨四弦”三字,既指弹琴的动作,又暗指琵琶等乐器。这些词汇都为下面的“中天月落听余声”一句奠定了基调。这里的“中天月落”指的是夜晚的景象,而“余声”则是指塞蝉的鸣声在月光下回荡的情景。

这首诗以塞蝉为引子,巧妙地将边关将士的思乡情怀融入其中。诗人通过对塞蝉鸣声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边关将士们的深深思念之情。整首诗构思新颖别致,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