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蓝小憩坐山楼,楼上前题著壁留。
即此便成常住相,谁云驹影迅于流。
【注释】
精蓝:即精舍。寺名,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一,为后秦姚兴建。
云罩寺三首:题咏云罩寺的诗有三首。此篇为第三首。
其三:指第三首《游云罩寺》。
即此便成常住相:既然这里成了我的住所,也就成为我的常住之地了。
谁云驹影迅于流:谁说马儿奔驰如流水般迅速呢!驹,一作“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云罩寺时所作的第三首七律。前两句写寺中景况,后两句写自己对佛家思想的理解和体悟。
“云罩寺三首”是一组题咏云罩寺之作。第一首《游云罩寺》写游寺所见、所闻及所感;第二首《游云罩寺》写寺内之景和观景之想;本篇则是第三首,写寺中之居,并抒发了作者在此安居乐道的情怀。
“精蓝小憩坐山楼”,写诗人来到云罩寺,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座座落在山腰之上的精蓝,那高耸入云的塔刹,犹如一座宝塔直插云霄,巍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诗人在这里小憩一会儿,便登上了山楼。“楼上”二字表明,诗人登楼之后,又继续游览了寺庙的其它建筑。
上句写所见,下句接写所见之所见。诗人登上山顶,环顾四周,只见一片青翠欲滴的山色,映衬着那古香古色的楼阁,显得格外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于是,他不由得在壁上题诗,以记其景:“楼上题著壁留。”
“题著”二字,既点出了题诗这一活动,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字面看,这似乎是诗人为了纪念这次游历而留下的文字。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其中的深意。原来,这并非简单的留念,而是诗人对云罩寺的一次精神升华与净化。
诗人在山上楼中题诗留念,这本身已是一种难得的经历。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满足,反而觉得这种经历更增添了自己的情趣。于是,他再次登上了这座山楼,放眼四望,只见山下溪水潺潺,碧绿清澈,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此时此景,使他想起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一段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街”即京城长安大街,“草色”即春草初长的景象,韩愈用此来赞美京城景色之美。诗人由此联想,觉得这里的山山水水同样具有一种迷人的美:它们虽然远离喧嚣的都市,但依然生机勃勃,充满魅力。因此,他觉得这山中的美景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忧。
“即此便成常住相”,是诗人经过一番思索后的领悟。他认为,既然云罩寺已是他的住所,那么,他就应当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常住之地,好好地享受它的美好。这里的“常住”二字,不仅指的是物理上的居住,而且还暗喻了精神上的归宿与寄托。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在游览寺庙时发现了一种与世俗不同的境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谐与美好,没有喧嚣与浮华,也没有纷争与烦恼。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才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两句“谁云驹影迅于流”,是对整个游历过程的总结与感慨。在这里,“驹”指的是一匹快马,“迅”则是指快速。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于马儿奔腾不息的形象的欣赏之情。他认为马儿奔跑的速度确实非常迅疾,但与之相比,人的思想与行为却要复杂得多。因为思想与行动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很难像马儿那样始终如一地快速前进。所以,人们应该更加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思想境界,不要轻易被外界所迷惑和左右。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罩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同时,这首诗还通过对比马儿与人的奔跑速度,进一步强调了人应该珍惜自己内心的宁静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