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榆雨霁流繁响,静听啁嘹亦自嘉。
蒙古不知虚体物,指声直谓是胡笳。

注释:

塞蝉:在边塞地区鸣叫的蝉。榆树、蝉声,都是边塞特有的景物。雨霁:雨后天晴,即天气转暖,蝉开始鸣叫。繁响:蝉鸣声响亮而连绵不断。啁嘹(zhōu liáo):蝉鸣声。嘉:美好。蒙古:这里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不知道虚体物:不知道蝉是自然界中的物体。虚体物,即非实物的物体。指声直谓是胡笳(hú jiā):把蝉鸣声当作是胡笳的声音。胡笳,一种古代乐器。

赏析:

首句“塞榆雨霁流繁响”,写的正是春天里万物复苏的景象,而塞上的榆树更是生机勃勃,春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犹如一曲曲悠扬动听的交响乐。而此时,一场春雨刚刚停歇,阳光洒满大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谐。

第二句“静听啁嘹亦自嘉”,则是诗人在欣赏这美景时,突然听到了那美妙的蝉鸣声,不禁赞叹不已。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听到蝉鸣声时的惊喜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蒙古不知虚体物”,则是说那些生活在边塞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并不了解蝉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更不会想到把它与胡笳联系在一起。这句诗既揭示了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了解,也表达了他对民族平等、和谐共处的向往。

最后一句“指声直谓是胡笳”,则是说那些把蝉鸣声当作是胡笳声音的少数民族朋友,他们的这种误解可能是由于不了解蝉的特性所导致的。这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生活方式。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写塞上榆树的美景和少数民族对蝉鸣声的误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民族团结的珍视以及对文化交流的重视。它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不乏深刻的哲理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