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排岳喷元玉,波底潜鳞唼林木。
从来绘事贵移情,直教六月肌生粟。

题张若霭北风惊浪图

仇池排岳喷元玉,波底潜鳞唼林木。

从来绘事贵移情,直教六月肌生粟。

注释

仇池:水名,位于今甘肃平凉西南。杜甫有《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云:“仇池泥污书,洛下笔生胝。”

排岳喷元玉:形容波浪冲击山崖,溅起白色泡沫。元玉,指白石,此处泛指白色的浪花。

“潜鳞”三句:写水底的鱼在波浪中挣扎。

从来:自古。

绘事:绘画之事。

移情:改变人的情感。

直教:简直。

肌生粟:《诗经·小雅·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作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盛,实受命矣。”毛传:“言其肌肤之粟,至大而明也。”王先谦集解:“《说文》:‘粟,米皮也。’《释名》:‘粟,细也。’”后因以“肌生粟”指人的面相或肤色。

赏析

此诗是杜甫为友人张若霭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五律。全诗描绘了一幅水墨画卷——北风呼啸,浪涛汹涌澎湃,山石激荡,水波飞溅,鱼跃浪间,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所绘的北风惊浪图的赞美之情。

首联“仇池排岳喷元玉,波底潜鳞唼林木”,诗人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了这幅画卷。仇池,即黄河支流泾河,这里用来形容波浪激荡的气势。排岳,指山石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犹如一座座巨大的山岳被推倒。喷元玉,形容波浪冲击山崖,溅起白色泡沫。这些词语都形象地描绘出画面中波澜壮阔的景象。

颔联“从来绘事贵移情,直教六月肌生粟”,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喜爱之情。他感叹道,自古以来,绘画之事都是以移情为目的的,而张若霭的这幅作品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狂风巨浪之中,感受着夏日的炎热和生命的顽强。这一联既赞颂了张若霭的高超技艺,又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

颈联“潜鳞唼林木”一句则是画面中最具诗意的部分。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潜鳞”和“唼林木”这两个动词来描绘水底的鱼儿在浪花中挣扎的场景。这种写法既富有想象力又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得整幅画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尾联“从来绘事贵移情,直教六月肌生粟”则是对整个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感慨地说,自古以来,绘画之事都是以移情为目的的,而张若霭的这幅作品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狂风巨浪之中,感受着夏日的炎热和生命的顽强。这一联既赞颂了张若霭的高超技艺,又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