爇残香篆更分茶,石榻支颐夕照斜。
底事板桥绝响屐,不教俗客到山家。
【注释】董邦达:北宋诗人,字景文。苏轼《题董景文松阴消夏图》诗云:“君诗如东野,笔力可想见。”
爇(ruò):焚烧。残香:指燃烧过的香炉里的余烬。篆:古代写字所用的笔画符号或字体。更:更替,交替。分茶:宋代的一种煎茶法,即将茶叶置于茶碗中,注水入锅煎煮,待水沸腾后,用茶筅击打茶叶使之成汤,然后倾入茶碗中。板桥:地名,今属江苏省。屐:一种木制鞋底的鞋,有齿,便于行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董景文的,作于元丰四年(西元一〇七八年)七月。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董景文为苏门弟子。苏轼与好友王定国、刘孝叔同游金山寺,并作《金山寺横虚楼记》,董景文为此书写了一幅《松阴消夏图》。苏轼为之作《题董邦达松阴消夏图 其二》,此诗是《题董邦达松阴消夏图 其三》。
“爇残香篆更分茶”,起句写诗人在董景文家品茗消夏,一边品茶一边焚香。苏轼喜欢品茗,他自号东坡居士,又号东坡道人,自称“腹有诗书气,心随日俱宽”,他好客,喜欢接待宾客,所以经常到朋友家里做客。苏轼在镇江时,与当地名士张方平相过从,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张方平曾以诗代简邀苏轼来京共话友情;苏轼则以诗回赠。
“石榻支颐夕照斜”,写诗人倚石坐卧,欣赏夕阳。“支颐”语出《庄子·大宗师》:“吾愿游于其藩,食于其桑,故命之曰支离疏。”“支颐”就是靠在石上休息的意思。“石榻”指石质的床榻。苏轼在镇江时,有《次韵子由石榻》诗云:“石榻何人置,闲眠得少时。”(《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
“底事板桥绝响屐,不教俗客到山家”,这是说董家的庭院幽雅宁静,即使板桥上没有脚步声也听得出来。苏轼在这里借板桥绝响来比喻自己与友人交往的高雅,以及董家的清静。“俗客”指世俗之人,即那些不拘礼法的客人。
全诗通过对董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情趣的羡慕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