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舆紫陌五更晴,路转东华出北城。
莅止泽坛仍岁浃,钦升琮玉甫晨明。
双成凤幄垂方正,六琯鸾笙奏广平。
廿八年常承祀事,敢因历久懈予诚。

夏至日有事于方泽礼成述事

金舆紫陌五更晴,路转东华出北城。

莅止泽坛仍岁浃,钦升琮玉甫晨明。

双成凤幄垂方正,六琯鸾笙奏广平。

廿八年常承祀事,敢因历久懈予诚。

【注释】

  1. 金舆紫陌:皇帝的车驾,指帝王出行时的仪仗。
  2. 五更:古代把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3. 路转东华:指皇帝的车队从京城的南门向东转弯,进入北城。
  4. 莅止:到达;临到。
  5. 泽坛:祭祀地神的地方,即后土祠。
  6. 钦升:恭敬地升起。
  7. 双成:神话传说中凤凰的两个配偶,此处指凤凰。
  8. 六琯:古代的一种音乐器具,用六个管子组成。
  9. 鸾笙:一种乐器,形状像鸾鸟,声音清越宛转。
  10. 广平:地名,这里泛指广大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夏至后宴》一诗的第一句。夏至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一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面,白昼最长,故称“夏至”。此诗描写了夏至日皇帝祭祀大地的场景。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描绘了一个个不同的场景。
    第一句“金舆紫陌五更晴,路转东华出北城”,写皇帝在五更天的晴朗早晨出发去祭祀土地神。这里的“金舆”是指皇帝的车驾,“紫陌”则是指帝王的车驾经过的道路。“五更”指的是清晨时分,也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路转东华”指的是皇帝的车队从京城的南门向东转弯,进入了北城。
    第二句“莅止泽坛仍岁浃,钦升琮玉甫晨明”,描述了皇帝到达土地神祭祀的地方,开始举行祭祀仪式。这里的“莅止”是指到达,“泽坛”是指土地神的神坛,而“岁浃”则是指连续多年进行这样的祭祀活动。“钦升”则是表示皇帝对土地神的尊敬之情,因为土地神是掌管农业的神祇,所以皇帝对土地神的祭祀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祈求丰收的一种表现。“琮玉”指的是祭祀时所使用的玉器,而“甫晨明”则是指太阳刚刚升起,天色明亮的时候。
    第三句“双成凤幄垂方正,六琯鸾笙奏广平”,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场景。这里的“双成”指的是凤凰的两个配偶,而“凤幄”则是指凤凰所栖息的帐幕。“垂方正”则是指帐幕下垂得端正,形象地描绘出了凤凰的形象。“六琯鸾笙奏广平”则是指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六管乐器的声音清脆悠扬,就像鸾鸟的歌声一样悠扬。
    最后一句“廿八年常承祀事,敢因历久懈予诚”,则是作者对于自己多年来持续进行祭祀工作的决心和信心的表达。这里的“廿八年”指的是过去的二十多年,而“常承祀事”则是指经常承担着祭祀的工作。“敢因历久懈予诚”则表明了作者对自己工作的坚持和信念。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神灵的虔诚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