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外山还登内山,山楼迥似半天间。
彼为宾则此为主,肩者劳兮舆者闲。
何处不堪体物理,于斯亦未忘民艰。
岩风泛泛千林杪,晴定宜耕为解颜。
【注释】
半天楼:指山间高耸的楼宇,即“天半寺”。
降外山:指从外山(山外)下山。
内山:指山中。
彼为宾则此为主,肩者劳兮舆者闲:主客颠倒,上下楼的劳动不同,这是由于山势峻峭,上下坡道的距离相差悬殊,因此劳动很不方便。
何处不堪体物理:哪里不可体会事物的道理呢?
于斯亦未忘民艰:在这里也没有忘记人民的艰难困苦。
岩风泛泛千林杪,晴定宜耕为解颜:岩风吹拂着千万树木梢头,晴天时最好耕田,使人脸上露出笑容。
【赏析】
此诗首句用一“还”字,写诗人由山外归山中的心境和感受,有山外青山、山外更高山之意。次句用一“迥”字,写山中楼观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色。三四两句写登山之劳与登楼之乐,以主宾倒置,突出了主楼之高;又以主楼为重,而以登楼为轻,表现了诗人的主观愿望。最后两句写诗人登临高处,看到万木葱笼,山色空蒙,心情舒畅。全诗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但情致深婉,韵味无穷。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天半山所作。诗人登上山顶的高楼,俯瞰四周,只见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巍峨壮观。诗人在楼上凭栏远眺,只见山下的行人背负重担,步履艰难;山上的行人却悠闲自在,轻松自如。于是诗人感叹说:“山中的人啊,你们为何不能体会一下事物的道理呢?”他继续写道:“我在这里也不忘人民的艰难困苦。”诗人在诗中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历天半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诗人登上山顶的高楼,俯瞰四周,只见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巍峨壮观。诗人在楼上凭栏远眺,只见山下的行人背负重担,步履艰难;山上的行人却悠闲自在,轻松自如。于是诗人感叹说:“山中的人啊,你们为何不能体会一下事物的道理呢?”他继续写道:“我在这里也不忘人民的艰难困苦。”诗人在诗中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