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鲁尝闻祀汉王,师尊万古帝兮皇。
斯文未丧真成庆,违道以治必致殃。
六籍俱存犹望港,五年又值此巡方。
天庥献馘曾于泮,载和筹边昔岁章。
【注释】
谒阙里:去孔子庙拜谒,表示敬意。诣阙里,即拜访孔子的庙,表示敬仰。瞻拜:看望并祭拜(死者)。叠丁丑:作者生日,丁丑年是宋朝的一年。旧作韵:指以前所作的诗篇。
过鲁尝闻祀汉王:曾经听说在鲁国祭祀过汉献帝,即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师尊万古帝兮皇:尊敬万古以来的圣人,即孔子。斯文:儒家的学术和道德。未丧真成庆:没有丧失真正的儒家学说和道德。违道以治必致殃:违背儒家的道德而治国,必然会带来灾祸。六籍: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俱存犹望港:这些经典仍然保存着。望港,希望有所作为。五年又值此巡方: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现在又来到这里进行巡视。巡方,巡视地方官员。天庥:上天的恩惠。献馘:指战争胜利后献上敌人的首级。泮:泮水,指泮宫,古代学宫前池。载和:指载歌载舞地表达和平的愿望。筹边:筹划边防。昔岁章:往年的奏章。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之作。诗人在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正月十二日,到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写下了这首诗。
“过鲁尝闻祀汉王,师尊万古帝兮皇。”诗人说,我曾经听说在鲁国祭祀过汉献帝,即东汉末年皇帝刘协,他尊崇万古以来的圣人,即孔子。这里诗人用“汉”“孔”两个历史人物的对比,突出孔子的伟大地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孔子的无限景仰之情。
“斯文未丧真成庆,违道以治必致殃。”诗人感叹地说,虽然儒学的真谛还没有丧失,但是违背道德而治理国家,一定会带来灾难的。这里的“斯文”,既指儒家学说和道德,也含有文化和文明的含义。“成庆”指得到成功和幸福。“致殃”指带来灾难和祸害。诗人从儒家学说与治理国家的正反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统治者要崇尚儒学、遵循道德的殷切期盼。
“六籍俱存犹望港,五年又值此巡方。”诗人说,虽然儒家的经典仍然存在于世,但我已经等了很久很久了,现在又来到这里进行巡视。这里的“六年”当为“五年”之误。“望港”,指希望有所作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渴望有为的急切心情。
“天庥献馘曾于泮,载和筹边昔岁章。”诗人说,上天赐予我们胜利的荣耀,我们已经在泮水之畔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且我们也在当年制定过策略,筹划过边防。这里的“献馘”是指战争中的胜利,即取得战功。“载和”指的是载歌载舞地表达和平的愿望。
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而且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参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