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花宫谢眺登,轻舟便偶不寻僧。
风幡初地镇标偈,松竹假山自作朋。
乾惕何能觅常乐,慈悲亦岂异哀矜。
退堂开士怀乡去,了识未臻无退乘。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作以豪放、清新、自然著称,被誉为“苏体”。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舟过万寿寺未入 - 船经过万寿寺,但没有进去。
咫尺花宫谢眺登,轻舟便偶不寻僧 - 就在咫尺之间,就是皇宫中的花园,但我却偶然没有寻找和尚。
风幡初地镇标偈 - 在风吹拂下,幡旗飘动着,像是在地面上写着偈语。
松竹假山自作朋 - 松树和竹子做的山石就像是自己成为了朋友。
乾惕何能觅常乐,慈悲亦岂异哀矜 - 怎么能寻求到永远的快乐?慈悲与哀矜又有什么不同?
退堂开士怀乡去,了识未臻无退乘 - 当僧人退出禅堂时,他心中怀揣着对家乡的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佛理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悟道境界,而不退转于凡尘之中。
注释:
- 舟过万寿寺未入:船经过万寿寺,但并未进入其中。
- 咫尺花宫谢朓登,轻舟便偶不寻僧:就在皇帝宫殿的花园中,我偶然间没有去寻访和尚。
- 风幡初地镇标偈:风吹拂下,幡旗飘动着,像是在地面上写着偈语。
- 松竹假山自作朋:松树和竹子做的山石就像是自己成为了朋友。
- 乾惕何能觅常乐,慈悲亦岂异哀矜:怎么能寻求到永远的快乐?慈悲与哀矜又有什么不同?
- 退堂开士怀乡去,了识未臻无退乘:当僧人退出禅堂时,他心中怀揣着对家乡的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佛理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悟道境界,而不退转于凡尘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历万寿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寺庙的游览感受以及对佛教修行的体会。通过描述寺庙的美景和自身的感悟,诗人展现了自己的豁达胸襟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