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宛看秋始华,木英草卉总清嘉。
常饶白露缤纷滴,不藉东风次第加。
晓砌丁星香最细,月池绰约影偏斜。
春园李杜斯郊岛,寒瘦何妨自一家。

以下是对《秋来八首 其七 秋花》的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诗句翻译
  • “夏秀宛看秋始华,木英草卉总清嘉。”:夏日末梢欣赏秋天的美景,草木皆显得清新可喜。
  • “常饶白露缤纷滴,不藉东风次第加。”:经常沐浴着清凉的白露,不需要依赖温暖的东风逐渐到来。
  • “晓砌丁星香最细,月池绰约影偏斜。”:清晨时,砖瓦上的露珠散发着香气,月亮映照在池水中,影子略显曲折。
  • “春园李杜斯郊岛,寒瘦何妨自一家。”:春天的园林中李白与杜甫仿佛来自远方的岛屿,即使身姿消瘦也无损其独特风韵。
  1. 译文解析
  • 本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从“夏秀宛看秋始华”开始,诗人就展现了对秋天景色的热爱。随后的句子“木英草卉总清嘉”进一步描绘了秋天草木的颜色和状态,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喜爱之情。
  • “常饶白露缤纷滴”中的“白露”是秋季特有的现象,象征着清新和凉爽。而“缤纷滴”则形容了这些白露像珍珠一样洒落下来,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 “不藉东风次第加”则是说秋天的到来并不依赖于温暖的东风,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一种敬畏或是对季节更替的独到理解。
  • 在描述昆明池的部分,“晓砌丁星香最细”描绘了早晨时分,砖石上的露水散发出的香气,而“月池绰约影偏斜”则描写了月光下的昆明池,水面波光粼粼,影子时而偏斜,充满了诗意。
  • “春园李杜斯郊岛”中的“李杜”指唐代两位伟大的文人李白和杜甫,他们被比作遥远岛屿上的人物。这里可能是在借古人的才华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 最后一句“寒瘦何妨自一家”表达了即使是在冬天或寒冷的日子里,也能保持自己独特的风度,不受外界影响。
  1. 诗词背景
  •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昆明池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不仅赞美了自然美,也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
  1. 关键词注释
  • “夏秀宛”: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伴的名字,代表了诗人的视角或心境。
  • “秋始华”:秋季的开始,意味着丰收的季节已经来临。
  • “木英草卉”:树木上的花和草地上的草,都表现出秋天的色彩和气息。
  • “清香嘉”:秋天的气息清新可喜,令人感到舒适。
  • “常饶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自然界的变化预示着冬日的临近。
  • “不藉东风次第加”:这里的“东风”可能暗指温暖或生机勃勃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气候因素。
  • “昆明池”:位于中国北方的一个著名人工湖泊,曾是古代帝王游乐的地方。
  • “李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李白和杜甫的合称,他们的诗才被后世广泛赞誉。
  • “寒瘦”:这里的“瘦”可能指的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孤独或清高。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时代的感慨。诗中的秋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标志,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
  • 诗人通过对昆明池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元素。这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和广度,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诗中的“李杜”可能代表了诗人对历史上伟大文学家的敬仰,也可能是诗人自身文学追求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和历史的反思。

《秋来八首 其七 秋花》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诗,通过精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时间和艺术的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