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城十二匪昆崙,每凭朱栏兴欲轩。
白帝素娥留古栝,秋风太液自金源。
暇当绨几身聊憩,景入纱疏意与存。
重构舆梁利行旅,新看虹影饮波翻。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白帝、秋风、太液池和虹影为意象,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曾城十二:据《旧唐书·李德林传》记载,李德林曾作《承光殿赋序》,称:“臣闻天子居九重之上,四海之内莫不瞻仰,所以建宫室,饰观阁,欲明示远人,使知君心。……又于其下,起承天之台,以为游宴之所。……又于台之北,别构一殿曰承光,以为休沐之所。……”十二,指“承光”殿,即“承天”殿。

昆崙:昆仑山,古代传说中在西方的一条山脉。这里借指“承光”殿,暗喻皇帝居高临下的统治地位;

朱栏:红色的栏杆。兴欲轩:想乘着凉快的风登上高楼。

白帝素娥:指嫦娥,传说中月亮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留古梧:留下古老的梧桐树。古栝(guō):大桑树。

秋风太液池:太液池是汉代皇家池沼名,位于未央宫内。金源:指池水。

暇当绨几身聊憩:闲暇时坐在丝绸织成的席子上休息。绨(Tī)几:丝织品做的坐垫。

景入纱疏意与存:阳光透过稀疏的竹帘映照在身上,让人感受到凉爽。景入纱疏意与存:阳光透过稀疏的竹帘映照在身上,让人感受到凉爽。

舆梁:轿子上的横梁。利行旅:方便旅客通行。

新看虹影:看到彩虹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生姿。饮波翻:形容水面上彩虹倒影随着波浪起伏荡漾的景象。

赏析:

此诗开篇点染出宏伟的气象,接着便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承光殿”的美丽景观。首联写承光殿高耸,巍峨壮观,犹如昆仑山上的一座宫殿。第二联写殿前有棵梧桐树,每当人们凭栏远望,总想登上高楼,欣赏美丽的风景。第三联写承光殿的后院中有一个水池,名叫太液池。第四联写诗人闲暇时,常常坐在由丝绸做成的垫子上休息,享受着清凉的阳光。第五联写出诗人站在承光殿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阳光透过稀疏的竹帘照射在身上,令人感到无比惬意。第六联写出承光殿的南面有一道长桥,方便旅客通行。最后两联则是写承光殿中的建筑之美。第七联写彩虹出现在天际,映照在承光殿的屋脊上,美不胜收。第八联写彩虹倒影在水面上摇曳生姿,宛如美人在舞动长裙。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