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凭登雁塔尖,北南形胜望中兼。
高盘鹳鹤天风劲,下镇蛟龙江窟恬。
造极真教诸虑静,到斯何必百忧添。
许多胜概吟无暇,归棹重临拟细拈。
【注释】
登金山塔顶:登上金山之巅。金山,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因山上有金色的岩石而得名。雁塔尖,指雁荡山的塔尖。北南形胜望中兼: 北方和南方的地理形势都可以看到。形胜,地形优越。兼,兼顾,包括。高盘鹳鹤天风劲:高空盘旋,像鹤一样飞翔的白鹤,被强劲的天风吹拂。鹳鹤,鹳鸟,鹤鸟,皆为鸟类。高盘,盘旋之意。天风,即天空之风,强劲有力。下镇蛟龙江窟恬:下方镇守着蛟龙般的江水峡谷。镇,镇压、控制。蛟龙,神话中的生物,这里泛指江水。江窟,江水的深谷。造极真教诸虑静: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一切杂念都会安静下来。造极,达到最高的境界。真教,佛教教义。诸虑,各种杂念。到斯何必百忧添:到这里来,何必再增添忧虑呢?到,到达。斯,此。百忧添,无数的忧愁。许多胜概吟无暇:吟诵不尽许多美好的景色。胜概,美好的景象。吟,诵读。暇,空闲。无瑕,指没有瑕疵。归棹重临拟细拈:回到船上,重新登舟游览,细细品味。棹,船桨。重临,再次到来。拟,打算、想要。细拈,仔细地玩味。
【赏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七言律诗。诗题一作《登金山寺绝句》,是一首咏景抒怀之作。全诗前四句写登金山之所见;后四句抒登金山之感。
首句“拾级凭登雁塔尖”,从登金山起笔。雁塔尖即金山上的塔顶,是观赏金山风光最佳之处。“凭”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凭栏远眺的姿态,也写出了他对金山风光的热爱之情。“北南形胜望中兼”,点明地点与时间。诗人由登高而望远,将金山北南的形胜尽收眼底。“兼”,包含。“望中兼”,即眺望中同时看到了北南的形胜。
第二联两句“高盘鹳鹤天风劲,下镇蛟龙江窟恬”,“高盘”“天风”两句,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高耸入云的金山,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盘踞在天边。大鹏振翅高飞之时,仿佛要飞过天空而去;而那强劲的风势则似天马行空般自由洒脱。“鹳鹤”,即鹳鸟、白鹤,皆为仙禽。“天风劲”三字,既形容了大鹏翱翔于蓝天之上的壮美景象,又表现了风势之大、之劲,令人心旷神怡。“下镇蛟龙江窟恬”,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壮丽的江海景观:一条巨龙般的江水在山谷之中奔腾不息,宛如一条蛟龙在翻滚咆哮。“江窟”,指江水的深处,暗喻江水波涛汹涌,如怒龙般奔腾不息。“恬”,平静、安宁。这一句既写出了江水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三联“造极真教诸虑静,到斯何必百忧添”,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佛法的感悟。“造极”,即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真教”,指佛教教义。“造极真教”,意指诗人已经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在这里,诗人用“诸虑”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烦乱与不安,用“百忧添”来形容自己的忧虑之多。然而,当他登至金山之巅,俯瞰天下万物时,所有的忧虑似乎都被抛在了九霄云外。因此,他感叹道:“到斯何必百忧添。”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超然态度。
最后一联“许多胜概吟无暇,归棹重临拟细拈”,则是诗人对金山之行的总结与感慨。“许多胜概”,指的是金山之美景无数,令人陶醉不已;“吟无暇”,意指吟诵不完金山之美。“归棹重临”,意为诗人再次来到金山之巅,准备细细品味这里的美景。“拟细拈”,意指诗人打算仔细品味金山之美,将其珍藏于心底。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金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也展现了他对人生旅途的珍视与期待。
整首诗以登山观景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与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人通过对金山之景的赞美,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追求与对人生境遇的超然态度。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整首诗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