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紫色不堪论,浃髓高文累叶恩。
千古中兴帝首出,秋风斜日庙仍存。
手提三尺知兵要,身致太平究治源。
望汉台今何处是,村民伏腊自羔豚。

这首诗是赞美光武帝刘秀的。诗中通过描绘庙宇、秋风和村民等景象,表达了对光武帝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

第一句“蛙声紫色不堪论”,描述了庙宇周围青蛙的叫声和紫色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庙宇的敬畏之情。紫色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庙宇的颜色,或者是某种特定的颜色象征。

第二句“浃髓高文累叶恩”,赞美了光武帝的功绩,认为他的功德如同渗透全身的血液一样深重。这里的“浃髓”可能是指光武帝的功德如同血液一样深入骨髓,无法抹去。而“高文”则可能是指光武帝的文学作品或政治成就。

第三句“千古中兴帝首出,秋风斜日庙仍存”,进一步赞美了光武帝的伟大功绩。这句诗表达了对光武帝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千古以来唯一的中兴之主。而“秋风斜日庙仍存”则暗示了尽管时光流逝,光武帝的庙宇仍然存在,象征着他的功绩永远不会被遗忘。

第四句“手提三尺知兵要”,描述了诗人自己手握三尺剑,知道军事的重要道理。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战争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军事的重视。

第五句“身致太平究治源”,则进一步赞美了光武帝的功绩。这句诗表明了诗人认为光武帝能够实现天下太平,并探究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

最后一句“望汉台今何处是,村民伏腊自羔豚”,则是诗人对光武帝庙宇现状的感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武帝庙宇的现状感到失望,认为它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村民伏腊自羔豚”则暗示了村民的生活依然贫苦,无法享受到皇帝赐予的恩惠。

这首诗通过对庙宇、秋风、村民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光武帝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