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色烟光霭禁垣,昌辰嘉宴会亲藩。
谷登万宝真成瑞,菊先重阳已泛樽。
拂槛茏葱木有本,拍堤汪濊水宗源。
何须礼数拘酬酢,同是神尧膝上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表达及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和重点词句来分析作答。此题要求逐句释义,并附上赏析,首先明确注释,然后翻译全诗,最后进行赏析。本诗是王维在长安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第一联写秋景之美;第二联赞颂唐玄宗开元盛世;第三联写宴会之盛,第四联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露色烟光霭禁垣”,露气笼罩着宫城,烟雾弥漫于宫廷。这一句写景,写出了皇宫的庄严宏伟,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昌辰嘉宴会亲藩”,良辰吉日,盛大的宴会邀请边塞的藩属。这句写事,写出了皇族宗亲的欢聚。

“谷登万宝真成瑞,菊先重阳已泛樽。”丰收的谷物成了珍贵的礼物,菊花提前开放了,已经泛出酒杯。这句用典,写出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拂槛笼葱木有本,拍堤汪濊水宗源。”拂过栏杆,绿树丛生,茂盛的树木生长得有根有据。拍打堤岸,大河浩渺,水源远流长。这句写景,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何须礼数拘酬酢,同是神尧膝上孙。”何必拘泥于礼仪呢,我们都是唐尧天子膝下的子孙。这句抒情,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

【答案】

译文:

皇宫外露珠闪烁,宫中烟雾朦胧。好时辰,盛大的宴席邀请边疆的藩属。丰收的谷物成了珍贵的礼物,

菊花提前开放了,泛出酒杯。茂盛的树木生长有根有据,拍打大河浩渺源头无尽,我何必拘泥于礼仪

呢,我们都是唐尧天子膝下的子孙。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从内容看,它应是王维晚年在长安所作。开元二十一年(733)至二十二年(734),他曾任

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因与权相李林甫不合而贬谪为济州司户参军(今山东济宁市)。这首诗大约是诗人离开

京城之后写的。

诗的前半首写景。前两句以景衬节。首句中的“露”、“烟”二字,勾勒出一幅清冷宁静的画面。“露

色”、“烟光”,本是寻常景物,但作者匠心独运,把它们放在“禁垣”之上,这就使景色带上了庄严的色彩。

“霭”、“晨”两字,则又把“烟”与“露”联系起来,使人想到秋夜之长,月儿高悬不落的情景,从而也把

景色写得更为清幽。后两句写物华天宝。“谷登”,指丰收的庄稼。“瑞”、“泛樽”两个动词的使用,既写出

了丰收的喜讯,又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诗的后半首抒情。首句中的“昌辰嘉会”,既是对前面描写的节令和景象的总括,又是对后面描写的筵宴和

人物的概括。“亲藩”二字,写出了宴会的对象,也说明皇帝对边疆的藩属是关怀备至的。“万宝”二字,不仅指

丰收的庄稼,还兼指其他各种宝物。“菊先重阳”一句,既点明时序,又暗示着宴会的时间和气氛。末二句

则直抒胸臆。“何须礼数拘酬酢”,意思是说:你们不必拘泥于繁文缛礼,我们都是唐尧的儿子呀!这里用了

“礼数”、“酬酢”这两个典故,一方面表现出王维对礼节的看法,另一方面又表明他的豪放性格。“同是神尧膝

上孙”。这句诗,既点出了诗人的身份地位,又表明了他的抱负和自信。

这首诗写景抒情,意境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