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从天女问因由,结习消完自不留。
博得裳裳欺暖日,应教瑟瑟托寒流。
锦丛一散难重聚,华海皆春有独秋。
落叶拈题刚转瞬,推敲聊复畔牢愁。
【解析】
此首诗,作者自述因“落花”而触发的感伤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落花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颔联用典表达人生哲理。颈联抒发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尾联写诗人为落花所触动,吟诵出自己内心的愁情。
“底从天女问因由”,这是作者对“落花”的领悟。“底”即何,从何而来?“天女”指仙女,这里代指诗人。“因由”是缘由、来由的意思。作者说:我怎么会想到落花是因为天上有仙女下凡问因由呢?“结习消完自不留”,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结习”指积习,“消完”指消解了,也即去掉了。“留”指留下。作者说:我的积习已消,所以落花自然不会留在枝头。“博得裳裳欺暖日”“应教瑟瑟托寒流”,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裳裳”是衣裳,这里指花瓣。“衣裳”、“衣裳”谐音。上句说:落花的衣裳(花瓣)欺瞒着温暖的阳光,不肯让它照在自己身上。下句说:落花的衣裳(花瓣)却托付给寒冷的流水,不敢让它们沾湿。上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表现落花不愿沾污春光之意;下句化用了《楚辞·九歌·大司命》中的名句“风飒飒而西行兮,思纷糅而撩乱。”表现落花不愿被流水带走之意。“锦丛一散难重聚”,“锦”比喻落花,这里指落花。上句说:美丽的落花一旦散落在地上就再也无法聚集在一起了。这句与前两句一样,也是化用《楚辞·九歌》中的名句。“华海皆春有独秋”,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华海”指盛开的花海,也即落花满地。上句说: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里开放着,唯独只有落叶还在秋天里凋零。“华海”是盛开的花海,“独秋”指独自在秋天里凋零。这两句运用对偶手法,以“华海”、“独秋”作比兴,既写出了花开时节的美景,又写出了落叶凋零时的萧瑟,从而烘托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这四句诗,通过咏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怜爱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末联“落叶拈题刚转瞬,推敲聊复畔牢愁。”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转瞬”指转瞬间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时间过得极快。“推敲”原指磨墨汁,引申为思考。“畔牢愁”指缠绕心头的忧愁,“畔”通“伴”。这两句是说:我刚刚吟诵完“落叶题诗”这一主题,又马上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了。这两句紧承前四句而来。上句说:刚刚吟诵完“落叶题诗”这一主题,下句说:又马上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咏物抒情与抒怀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怜爱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落花中触发了感伤之情后写的一首七绝。首联写诗人在落花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认为落花之所以能飘然而下并不因为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目的,只是它本身具有一种自然的规律而已。第二联进一步用典表达人生哲理。作者说:我怎么会想到落花是因为天上有仙女下凡问因由呢?结习消完自不留。我的积习已消,所以落花自然不会留在枝头。第三联抒发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博得裳裳欺暖日”,上句说:落花的衣裳(花瓣)欺瞒着温暖的阳光,不肯让它照在自己身上。下句说:落花的衣裳(花瓣)却托付给寒冷的流水,不敢让它们沾湿。第四联写诗人为落花所触动,吟诵出自己内心的愁情。第五联“锦丛一散难重聚”,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锦”比喻落花,这里指落花。上句说:美丽的落花一旦散落在地上就再也无法聚集在一起了。这句与前两句一样,也是化用《楚辞·九歌》中的名句。第六联“华海皆春有独秋”,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华海”指盛开的花海,也即落花满地。上句说: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里开放着,唯独只有落叶还在秋天里凋零。“华海”是盛开的花海,“独秋”指独自在秋天里凋零。第七八两联“落叶拈题刚转瞬,推敲聊复畔牢愁”,这是诗人对“落花”的领悟。“转瞬”是转瞬间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时间过得极快。“推敲”原指磨墨汁,引申为思考。这两句是说:我刚刚吟诵完“落叶题诗”这一主题,又马上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了。这两句紧承前四句而来。上句说:刚刚吟诵完“落叶题诗”这一主题,下句说:又马上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咏物抒情与抒怀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怜爱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全诗构思精巧,寓意深厚,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堪称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