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翠迎人望里佳,偶来兰若一开怀。
云归别岫松当户,风入疏棂客到斋。
僧指苔碑题古迹,鸟传佛偈噪秋槐。
徘徨讵肯耽幽静,行漏丁丁报午牌。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以及重点字词赏析。

“山翠迎人望里佳”,山的苍翠迎接着游人,使人觉得景色美好。“偶来兰若一开怀”,偶尔来到佛寺,心情开朗。“云归别岫松当户,风入疏棂客到斋”,归云在别的山峦上回旋,松树枝叶交错地排列着,风吹进稀疏的窗棂,客人来了就到了斋饭处。

“僧指苔碑题古迹,鸟传佛偈噪秋槐”,僧侣指着长满苔藓的石碑题写古迹,鸟儿在秋天的槐树上传来佛经的偈语声。“徘徨讵肯耽幽静,行漏丁丁报午牌”,徘徊不愿久留于幽静,时近午时,钟声丁丁作响报知时间。

【答案】

译文:

山绿翠色迎接着游人,使人感到景色十分美好。偶尔来到佛寺中,心情开朗。归云在别的山峦上回旋,松树枝叶交错

地排列着,风吹进稀疏的窗棂,客人来了就到了斋饭处。僧侣指着长满苔藓的石碑题写古迹,鸟儿在秋天的槐树上传来

佛经的偈语声。徘徊不愿久留于幽静,时近午时,钟声丁丁作响报知时间。 赏析:

首联写游山所见之景,“山翠”二字点出了山的色彩和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迎人”“佳”两字写出了山的灵秀和

美丽。“偶来”表明诗人并非常来此地,而是一种偶然的机会。“兰若”,梵语的译音,意为佛教寺院。诗人来到此处,便觉

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从而产生开怀畅谈的心情。“开怀”即开颜欢笑。这两句诗是说,在山色青翠、环境优美的地方,诗人

心情舒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笑声。这是对前两句景物描写的结果,也是下文活动的铺垫。

颔联承上启下,从视觉转入听觉。诗人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远山上的云雾缭绕,归向了另一座山;松树

枝叶茂盛,挡住了窗户的缝隙,使室内明亮而幽静。诗人用“当户”、“当窗”、“当户”、“当窗”等词,生动地描摹了树木的形

势。这里所表现的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的。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物象

与人的相互关系——树木枝叶繁茂,遮挡了阳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因而诗人对此感到欣喜。同时,“云归

”“风入”等词语也渲染了气氛,烘托了诗人的情绪。

颈联写诗人在寺庙内的所见所闻,进一步表现了他对佛寺的喜爱。“题古迹”是指僧人在石壁上刻写的佛教经典中的

文字。“古迹”指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物或人物。“古迹可题”,说明石壁保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噪”即喧闹、喧扰

。“秋槐”是诗人眼中的槐树,这里的“秋”指季节,是秋季。“噪”字用得极为贴切,它不仅表现了鸟雀的鸣叫声,而且表

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情绪,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噪”字的动态效果。

尾联写诗人在寺内活动的情况。“徘徨”一词表现了诗人在寺庙内徘徊不定的情态。诗人之所以迟迟未离去,是因为寺内有

他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在等着他去参与。“耽幽静”三字既表明他对幽静环境的留恋,又透露出他对俗世生活的厌倦。“行漏”

即漏壶,一种计时器。“行漏丁丁报午牌”,是说寺庙里的钟声敲响,报知下午时分。诗人听到钟声,才意识到时间已接近正午

,于是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寺庙。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表达了诗人游山玩水的快乐心境和对寺庙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