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源在处,引远顿殊观。
讶似从空落,声犹带树端。
其喧皆至寂,既听复宜看。
底识秋来对,音中增峭寒。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听瀑》。以下是逐句的详细释义:
- 明知源在处,引远顿殊观。
- 明知源在处:知道瀑布的源头就在某个地方。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熟悉和了解。
- 引远顿殊观:从源头到远处观看时,景色变得截然不同。这描绘了瀑布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展现出不同的美丽景象。
- 讶似从空落,声犹带树端。
- 讶似从空落:令人惊讶地觉得瀑布是从天空中落下的。这里的“空”可能指的是高悬于天,给人一种超脱现实的视觉效果。
- 声犹带树端:即使声音从树上传来(因为树较高),但仍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表明瀑布的声音清晰且有力。
- 其喧皆至寂,既听复宜看。
- 其喧皆至寂:周围的声音都显得那么静谧。这可能是由于水声本身很响亮,使得周围的其他声音都显得微小或不存在。
- 既听复宜看:既已听到了水声,再来看瀑布本身也是值得的。这句话强调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 底识秋来对,音中增峭寒。
- 底识秋来对:秋天来临的时候,更能感受到瀑布与季节的联系。这里的“对”可能指的是与秋天相配,或者是与秋天的景象相匹配。
- 音中增峭寒:水声中似乎增加了一种冷峻的感觉,可能是声音在特定的季节里听起来更加清冽或凛冽。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首两句直接点明了瀑布的位置和观赏的视角,第三句通过“其喧皆至寂”展现了瀑布带来的宁静,第四句又通过“既听复宜看”强调了两者的结合之美。最后的两句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主题,通过对秋季和水声的描述,增添了一份深秋的气息和水声的冷峻感。整首诗通过对瀑布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季节变化中自然景象变化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