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
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
间因为葺筑,亦以近街廛。
重见金轮焕,成诗纪岁年。

隆长寺

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

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

间因为葺筑,亦以近街廛。

重见金轮焕,成诗纪岁年。

【注释】

隆长寺:位于北京西城区的隆长寺,建于辽代大康元年(1075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纪念其母亲所建,辽圣宗时扩建,金章宗大定三年(1163年)毁。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龙在游览隆长寺之后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隆长寺历史的感慨和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意识。

首联“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诗人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描绘了燕都的历史沧桑和佛寺的辉煌。燕都即燕京,是辽朝的首都,也是今天的北京。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痕迹。

颔联“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诗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隆长寺历经风雨,难免有些破败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将其抛弃。这里的“颓废”并非指建筑本身的破损,而是指佛教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衰落。诗人强调,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种文化遗产。

颈联“间因为葺筑,亦以近街廛。”诗人转而描述了隆长寺的现状。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然而,隆长寺依然屹立于此,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古建筑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尾联“重见金轮焕,成诗纪岁年。”诗人将目光转向未来,期待着隆长寺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他也将这次参观的经历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古建筑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