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光星散后,林邑贡陈初。
教弼皋陶法,币轻子产书。
驮经至西域,入队舞吴墟。
如是三般渡,我闻何所居。
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 其一百十三象
瑶光星散后,林邑贡陈初。教弼皋陶法,币轻子产书。
驮经至西域,入队舞吴墟。如是三般渡,我闻何所居。
注释与翻译:
“瑶光”指明亮的星星,此处可能比喻某种启示或教导的光芒。“林邑”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代指某位使者或官员。“教弼皋陶法”意味着用皋陶的方法进行教化。“币轻子产书”中的“币”可能指的是礼物或者贿赂,而“子产”为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政治家,他以善于理财著称,此处可能指使用经济手段进行政治操作。“入队舞吴墟”中“入队”可能表示参与、加入某个团体或组织,“吴墟”则指吴国的遗址,这里可能是说通过加入某个团体来了解或实践吴国的文化。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疑惑,对这三样东西(即教导、经济手段和政治策略)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及其居住之地的疑问。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治国理念和方法的思考,通过对天文现象和个人行为的观察,提出了对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新见解。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典故,如“瑶光星散”、“林邑贡陈”等,这些都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探讨,展示了他的深邃思想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整体上,此诗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现代治国理念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