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茅山侧,君谟闽路陲。
籁真无比籁,枝信后凋枝。
霭霭贞蕤发,童童秀叶披。
遗尧尧不服,岂是未曾知。
《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九十一·松》是一首由清代乾隆帝弘历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以松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树的形态、生长环境及其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洪迈茅山侧,君谟闽路陲”通过对松树生长地点的描述,展现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松树常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独立的品质,而诗中的“洪迈茅山侧”、“君谟闽路陲”则暗示了松树的生长环境既艰难又美丽。这里的“茅山”可能指的是位于福建的武夷山,而“君谟”则是指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这里用来形容松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诗的后两句“籁真无比籁,枝信后凋枝”,通过对比松树与其他植物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独特魅力。这里的“籁”指的是自然界的声音,而“枝”则指的是树木的枝条。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松树与其它植物的区别,即松树不仅有着独特的生长特性,而且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本色。
诗的后两句“霭霭贞蕤发,童童秀叶披”则是对松树外貌的生动描绘。这里的“霭霭”形容雾气缭绕的景象,而“贞蕤发”则形象地描绘了松树枝叶茂密、生机勃勃的状态。“童童秀叶披”则进一步描绘了松树叶片的繁茂,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诗的末尾两句“遗尧尧不服,岂是未曾知”则是诗人对松树象征意义的深化。这里的“尧尧”可能是指古代的圣人尧舜,而“岂是未曾知”则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精神的理解。诗人认为,松树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所代表的坚韧和高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品质。
这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松树的坚韧不拔、高洁独立的品质以及它所象征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式,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高洁独立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