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渭川濆,琅玕戛碧氛。
溪称六逸隐,林会七贤文。
月入檀栾影,风翻翡翠云。
相如虽后至,也得见梁君。

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八十三竹千亩渭川濆,琅玕戛碧氛。溪称六逸隐,林会七贤文。月入檀栾影,风翻翡翠云。相如虽后至,也得见梁君。

注释:

  1. 渭川濆:指渭水边的高地或河岸地带。
  2. 琅玕:一种美石,可用作装饰品。
  3. 碧氛:形容水色清澈,如同碧绿色的氛围。
  4. 六逸隐:指古代六位隐士(传说中的六人)。
  5. 七贤文:指魏晋时期的七位文人(嵇康、阮籍、山涛等)。
  6. 檀栾:指树木的枝干颜色,这里比喻月光。
  7. 风翻:形容风力强劲,能将树叶吹起。
  8. 相如:司马相如,汉代著名文学家,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擅长辞赋。
  9. 梁君:指梁园,一个著名的园林。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乾隆皇帝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渭水边的美丽景色和竹林的幽静之美,通过对竹、溪、林等自然元素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

诗的开头“千亩渭川濆”,直接点明了地点和环境,通过“千亩”一词,表达了环境的广阔和壮阔。紧接着,“琅玕戛碧氛”,使用“琅玕”和“碧氛”来形象化地描述了岩石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清冷。这里的“琅玕”,通常指美丽的石头,而“碧氛”则形容水色之清,二者结合,既展示了环境的清新也赋予了景色以灵动之感。

接下来的几句,“溪称六逸隐,林会七贤文”,通过引用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和文人,增添了诗意的深度。这不仅让读者联想到了古人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些人物精神境界的仰慕。这种文化典故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月入檀栾影,风翻翡翠云”,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在这里,“月入”和“翡翠云”都是极具画面感的语言,不仅描述了月光和云彩的美,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一句“相如虽后至,也得见梁君”,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提到了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尽管他来得较晚,但仍然能够欣赏到这份美丽,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恒久不变的赞美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赞美,展现了乾隆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