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诗何自,端由情性来。
递看六朝变,谁障百川回。
雅正方堪则,艰深岂是才。
虞廷缅赓载,庶事咏康哉。
注释:
借问诗从何而来,完全是情性自然流露。
六朝的变迁不断,谁又能阻止百川的回归?
雅正才堪为人称道,艰深岂是诗人之才?
虞廷世代相传,咏歌康乐美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咏史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看法。诗人在诗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诗歌的创作应该源于情性,而非艰深的文辞或技巧。同时,诗人也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能够反映时代的变化,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安宁。
诗人开篇就提出了“借问诗何自,端由情性来”,这是整首诗的核心观点。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源于人的真情实感,而非刻意雕琢或者矫揉造作。这种观点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真实、自然的审美观念。
诗人以“递看六朝变,谁障百川回”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六朝时期的诗歌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源自于人的真情实感,而并非刻意为之。同样,他也认为诗歌的创作不应该受到外界的限制,而应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具有雅正的风格,同时也能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这种观点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诗歌艺术的高度追求和深刻认识。
诗人以“虞廷缅赓载,庶事咏康哉”作为结尾。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传承古代的文化和智慧,同时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欢乐和安宁。这种观点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诗歌功能的独特认知和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唐代文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表达了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人思想和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