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涨清沂,云源入翠微。
长川谢浮舫,广彴可驱騑。
讵有花光蘸,还看草色菲。
春风忽已过,吾亦咏而归。

【注释】

①沂:地名,今山东临沂县西南。

②涨清沂:雨后山泉上涨,清澈见底。清沂:指沂水。

③云源:云雾缭绕之处。

④翠微:青翠的山色。

⑤长川谢浮舫:长河上没有载客的船。长川:河流。谢浮舫:谢绝客船。

⑥广彴(kē):大坝,拦江大坝。驱騑(fú):驱赶骏马。騑:良马。

⑦讵(jǔ):岂。花光蘸:花瓣沾着阳光。

⑧菲:草叶茂盛。

⑨忽已:忽然。过:经过。

⑩吾:我,诗人自称。咏:吟诵。归:回去。

【译文】

一场春雨过后,沂河水面变得澄清碧绿,云雾缭绕在山间,青翠欲滴。长河上没有载客的船,拦江坝宽阔而坚实,可以驱赶骏马奔驰。哪有花儿沾着阳光呢?还是看那草儿茂盛地生长!春风突然吹过,我也不禁要吟诗作赋,然后回去。

【赏析】

这首诗描写春天沂水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全诗写景有层次,先写山,再写水,最后写花,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写景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清”字用在“沂水”上,突出了其清澈的特点,使人感到清新明丽;“翠微”、“广彴”,既写出了山峰、水道的高峻雄伟,又表现出山高水阔、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

首联写“清沂”。沂水之清,是沂州一带特有的景观。沂州为春秋鲁国的别称,地处山东中部。沂水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此地,故名沂州。沂州地势较高,多山,又有汶水、泗水和济水等河流穿城而过,自然条件优越,因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雨后涨清沂”,点出了沂水的这一特点。沂水清澄透明,一泓清水从城北流到城南,汇成一片浩渺的水面,这就是著名的“百尺潭”,又名“龙湫”,是古代人们所赞美的地方之一。沂水之清不仅因其水质纯净,而且因为它能反映天空的景象。“云源入翠微”,描绘的是一幅云海茫茫、群峰环拱、层峦叠嶂的壮美画面。

颔联写“谢浮舫”。沂水上游的船只很多都是载客的舟船。然而诗人却认为沂水中上游没有一条船,因为那里水流湍急,无法航行,所以没有渡船往来穿梭于两岸之间。这两句既是写实,又是虚写,虚实结合,更富有诗意。“谢浮舫”三字,也表明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弊端的愤慨之情,即统治者不重视民生疾苦,只图享乐,置百姓死活于不顾。

颈联写“广彴”,即大坝。它拦截了下游的水流,使下游的水势减弱。“可驱騑”三字说明大坝建得十分坚固,足以让马匹奔腾而过。“騑”在这里指良马,这里用来形容骏马。这句诗既写景又抒情,抒发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美好风光的无限热爱之情。

尾联写“花光蘸”。这是诗人的想象,他看到沂水中游的花草树木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仿佛花朵上的阳光被蘸着似的。“还看草色菲”,则是诗人的联想。他想象到了自己站在岸边欣赏美景,看到岸边的草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里的“草色”是指草丛的颜色,“菲”是草茂盛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两句写景收束全诗。“春风忽已过”,诗人说春风忽然吹过沂水两岸,他已经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无法自拔了。“吾亦咏而归”,诗人感慨万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自己的所见所感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祖国山河的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