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入深更,毡庐淅有声。
却因询土俗,知亦利春耕。
地脉应馀润,花枝欲向荣。
所嫌泥泞甚,辎重虑艰行。
【注释】
毡庐:帐篷。淅有声:雨声淅沥。
余润:指雨水滋润土地。
辎重:载运粮食等物品的车辆,这里指农具。艰行:行走艰难。
【译文】
夜雨洒入深夜中,帐篷淅沥地响起声音来。
因为询问土人风俗,才知道春耕也有好处。
土地的脉动应着余润,花朵枝梢正欲向荣。
可惜泥泞路滑难行,农具辎重担心难行。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赴闽途中。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山驿,听雨入深更。他发现雨声淅沥,不禁想起“夜雨滴砌”的意境,于是便想写首诗以记其事,并抒发对春天来临和农事活动的向往之情。但一时又不知如何下笔,于是他就转而询问当地土人。得知当地农民也喜欢春天耕种之事后,诗人才豁然开朗,欣然提笔写下这首诗。
第一句,“夜雨入深更”,点明时间是在深夜。“入”字用得传神,写出了夜深雨大的景象。
第二句,“毡庐淅有声”,说明诗人所宿处为一顶帐篷,而且帐篷在夜间还淅淅沥沥地响起来。“淅”是形容细雨的声音,而“有声”则表明帐篷内还有人在活动。
第三句“却因询土俗”,诗人因询问当地土人的风俗习惯而得知他们也有像自己一样喜爱春天耕种的人。“却因”二字表现了诗人的好奇与惊喜之情。
第四句“知亦利春耕”,诗人由此了解到当地人也喜欢春天耕种之事。“利”字表现出当地人对于春耕的热爱和重视。
第五句“地脉应余润”,诗人通过观察发现,当地的土地在雨水的滋润下,仿佛也在期待着春天的到来,这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六句“花枝欲向荣”,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花枝”指的是春天里的草木树木等植物,诗人用“欲向荣”来形容它们生长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样子。
第七句“所嫌泥泞甚”,诗人提到尽管春天来临,但由于地面泥泞不堪,给农事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里的“所嫌”表达了诗人对泥泞的担忧之情,而“泥泞甚”则直接点明了问题所在。
第八句“辎重虑艰行”,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农具辎重的担忧。“辎重”指的是农具等物资,“虑艰行”表示担忧这些物资在泥泞的道路上难以前行。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通过对夜晚雨景的描写以及与当地人的交流,展示了诗人对于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对于农事活动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