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云中过,临风感慨多。
犹来杞城操,应续柏舟歌。
人在代何在,笄磨志不磨。
鸡鸣山月曙,里语更传讹。
【解析】
本首诗是作者于唐贞元十四年(798)游磨笄山所作。诗人登山远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迢递云中过,临风感慨多。”首联写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连绵的群山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诗人站在山顶上,面对茫茫云海,不禁为天地之浩渺、人生之短暂而感慨万端。
颔联“犹来杞城操,应续柏舟歌”。诗人由登高而产生的感慨,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想到,自己像《诗经》中的《柏舟》一样,一生都在忧国忧民、忧身忧命。然而,尽管他忧心忡忡,但依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尽管他苦口婆心地劝导国君,但依然无法使他回心转意。于是,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犹来杞城操,应续柏舟歌。”这里的“操”和“歌”,分别指的是忧国忧民之心和忧身忧命之情。
颈联“人在代何在,笄磨志不磨。”诗人继续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虽然身处乱世,但是自己的报国之志并没有磨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抱负的追求。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平定内乱,才能为国家谋发展、谋进步。所以,他接着说:“人在代何在?笄磨志不磨。”这里的“人”指的是自己,“笄”则是指发簪。诗人用发簪比喻自己的头发,用“磨”字来形容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尾联“鸡鸣山月曙,里语更传讹。”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起时,诗人听到远处传来鸡鸣声,那是家乡的乡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乡音也会被人们遗忘。所以,诗人感叹说:“鸡鸣山月曙,里语更传讹。”这里的“里语”指的是当地的方言或习俗,“传讹”则是指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答案】
迢递云中过,临风感慨多。
犹来杞城操,应续柏舟歌。
人在代何在,笄磨志不磨。
里语更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