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是天歆汉,何曾鹿逐秦。
百年经五世,一垒岂三旬。
太室蒸尝永,元宫松柏新。
绍庭怀积悃,展拜此时申。
【解析】
本诗是作者谒昭陵时所作的七律,表达了对昭陵的崇敬之情。
首联:早是天歆汉,何曾鹿逐秦。
“早是”指早有,早在汉代就有;“歆”,通“歆”,以……为美,喜爱、羡慕。这句的意思是说,早有汉朝就对这里充满敬意。“何曾”意为“哪里曾经”,“鹿逐秦”意为“追逐鹿群的秦国”。这句的意思是说,哪里曾见过像秦朝那样追逐鹿群的王朝?
颔联:百年经五世,一垒岂三旬。
“百年经五世”指的是自汉到宋共五百多年,“一垒”即一座堡垒,比喻昭陵。“岂”意思是“哪”,表反问语气,句中表疑问语气。“三旬”是三十年。这句的意思是说,这座堡垒经过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难道三十年的时间还不够吗?
颈联:太室蒸尝永,元宫松柏新。
太室,指太室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相传夏禹曾在此铸九鼎,故名。“蒸尝”,指祭祀,祭品。“永”指长久,永久。“元宫”,是指皇宫的正门,也指皇宫,“松柏”指松树和柏树,常绿乔木。“新”,指新鲜,此处指刚栽种不久。这句的意思为太室山永远被尊崇,皇宫里的松树和柏树都是新的。
尾联:绍庭怀积悃,展拜此时申。
“绍庭”指继承前人的遗业,“展拜”指献上礼物表示敬意。“此时”指此刻。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继承先人的基业的同时,我献上一份礼表示敬意,在此时此刻表达我对昭陵的敬仰之情。
【答案】
译文:
早就被汉王朝所喜爱,哪曾见到过追逐鹿群的秦朝!
从汉朝到宋朝已经过了五百多年,一座堡垒经过三百年时间,岂能说它只是三十年!
太室山上永远被尊崇,皇宫里的松柏都是崭新的。
继承先人的基业同时献上一份礼,此时此刻向昭陵表达我的敬意。
赏析:
《恭谒昭陵》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当时诗人任右拾遗,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臣被贬至济州司仓参军,途经洛阳时,瞻仰了昭陵,遂写下此诗。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歌创作受到山水景物的熏陶,尤其崇尚自然。他追求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把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这种境界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完美和谐统一的结晶。此诗即是王维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艺术上的体现。
全诗紧扣题旨,以咏史诗的形式,抒写了诗人对昭陵的崇敬之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与博大的胸襟。首联点明主旨,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昭陵都怀着极大的崇敬之情,但从未有人像秦朝那般对昭陵进行追逐。次联承上启下,指出自汉朝起,昭陵历经五个朝代,而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还嫌太短。第三联进一步描写昭陵的雄伟壮丽景象,并突出其历史价值。最后一句再次点明昭陵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敬仰之情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