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波千顷暗,烟柳万丝萦。
细睇曾无色,微闻似有声。
杏园红点缬,苔阪绿抽萌。
况值清明近,村村听卖饧。
【注释】
鸥波:指鸥鸟飞翔时激起的涟漪。千顷:形容水面辽阔无边,有万顷之多。烟柳:烟雾笼罩着的柳树;万丝:形容柳条细长如缕。细睇曾无色:仔细观看,却看不到颜色。微闻似有声:轻轻一听,似乎能听到声音。杏园:杏花盛开的园林,这里指村中杏花盛开之处。缬:彩色丝织品上的花纹。抽萌:抽出嫩芽。苔阪:长满苔藓的山冈。况值清明近:正逢清明节将近。卖饧:在清明节期间售卖的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食品。
【译文】
鸥鸟飞翔激起的浪花,一片片暗涌,
烟雾笼罩的岸边柳枝万千,细细看去,看不见色彩;
轻风送来阵阵清香,仿佛听到了莺歌燕舞的声音。
杏花烂漫的园林里,五彩斑斓的花绣在绸缎上;
苔藓覆盖着的山岗上,新绿嫩芽从地里冒出;
正当清明时节将至,村村都有人制作和销售这种食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前后农村特有的景色与风俗,生动地表现了农村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诗的前两句写春景,后两句写习俗,全诗以“清明”为线索,把景物、风俗、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新自然的图画。
首二句写清明前后的景象。鸥鸟飞翔激起的波澜、烟柳万缕,都显得那么朦胧、迷蒙。“鸥波”、“烟柳”,都是点染出来的,给人以朦胧美。而“暗”字,又使这种朦胧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细睇曾无色,微闻似有声。”这两句看似寻常之语,其实是大不寻常。诗人正是通过“细看”来发现“鸥波”、“烟柳”的美,也正因为“细看”,才发现它们原来是“暗”的,是“无色的”。然而,正是因为这“无声”的一瞬,才使得那“微闻”的莺鸣燕啭,显得更加动听、美妙。“曾无色”三字,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揭示了“鸥波”、“烟柳”的特点,还揭示了作者的审美感受: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其独特的美。
“杏园”一句,是说清明将至,乡村里的杏花开始盛开,犹如锦缎一样绚烂。这一句既是对前面所写的“鸥波”、“烟柳”的进一步烘托,也是为下文的“卖饧”作铺垫。因为杏花是清明节时最有名的风景,杏花盛开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人们争相前往赏花、游春的好去处。
接下来四句写清明习俗。前两句写的是清明节时农村特有的风俗——“卖饧”。在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种名为“饧”的食品来食用,这种食品是用麦芽糖做的,吃起来甜中带着酸味。所以叫“饧”。而“杏园红点缬,苔阪绿抽萌”,则是说杏花盛开的园子里,点缀着红色点点的花朵;而长满了绿色嫩芽的苔藓坡地上,也点缀着一抹抹绿色的生机。
最后两句,是说正值清明之际,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制作和售卖这种食品。这里的“况值清明近”,既承接了前两句所说的清明景象、风俗,又引出了后两句的描写对象——卖饧的场景。而“卖饧”的热闹场面,又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
此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动人,充分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