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并积翠,罨画入文窗。
气敛孤峰迥,天高去鸟双。
度松钟有韵,归牧笛无腔。
我亦如秋净,何妨声色摐。
霁后望西山 其二
新青并积翠,罨画入文窗。气敛孤峰迥,天高去鸟双。
度松钟有韵,归牧笛无腔。我亦如秋净,何妨声色摐。
【注释】
霁后望西山:雨过天晴后看西山。
霁:雨后天晴。
望:远望、观看。
其二:第二首。
新青:新青色。
并积:堆积并聚。
翠:指绿色的树木或山石的青翠颜色。
罨画:以布幕或纸屏遮掩山水画面,使之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绘画风格。这里的“罨画”指的是用布幕或纸屏将山水画面遮住,使其成为一幅幅独立的画作,然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这种手法在绘画中被称为“拼镶”。
文窗:文彩绚丽的窗户。
气敛:气息收敛,形容云雾散尽后的景色。
孤峰:一座孤独的山峰。
迥(jiǒng):远。
度松:经过松树林时发出的声音。
钟:古琴的一种。
有韵:有节奏,和谐。
归牧:归来放牧。
笛无腔:指没有固定的音调。
我亦:我也,诗人自指。
如秋净:如同秋天一样清新洁净。
声色摐:声音和色彩都十分美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雨过天晴后远眺西山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西山的景色和声音,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感慨。全诗构思精妙,层次分明,既有宏大的景观描写,又有细腻的情感抒发。
诗人开篇就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新青并积翠,罨画入文窗。”这两句诗描绘了西山的新绿和青翠的颜色,以及用布幕或纸屏遮蔽起来的山水画面,形成了一幅幅独立的画作。这样的描绘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云雾散尽后的景色。“气敛孤峰迥,天高去鸟双。”这两句诗描绘了天空晴朗、云层消散后的景象。诗人通过“气敛”这一词语,形象地表达了云雾消散后的清爽和明亮。而“孤峰”则是指一座孤独的山峰,这里象征着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一句“天高去鸟双”,则是描绘了鸟儿飞翔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活力四溢。
诗人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度松钟有韵,归牧笛无腔。”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归途中听到的松树林间传来的钟声和归牧时吹奏的笛声。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又回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我亦如秋净,何妨声色摐。”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欣赏之情。诗人通过“我亦如秋净”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入其中的感受。而“何妨声色摐”则是一种反问句式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这首诗通过对西山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声音的捕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