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孤舟泊,近乡喜欲狂。
海门晴亦雨,沙屿夜疑霜。
桑柘遭兵废,钱刀替贼藏。
得归苏属国,暂厄复何妨。
这首诗是诗人1924年在海坛岛所作。海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东南,因形似坛而得名。晚泊海坛:傍晚时分,诗人停舟于海坛岛上,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喜不自胜。
译文:
傍晚时分,我独自驾船停泊在海坛岛上,看到近在咫尺的家乡,我的喜悦如同狂喜一般。
海门晴时也像下雨一般,夜晚的沙滩好像覆盖着一层霜白。
因为战乱而荒废的桑柘林,现在又变成了盗贼藏身的地方。
终于回到了故乡福建,暂时困厄又有什么妨害呢?
注释:
- 海坛岛:位于福州市东南,因形似坛而得名。
- 泊:停船。
- 近乡:指回到家乡。
- 喜欲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海门:指海上门户,这里泛指海面。
- 沙屿:沙滩上的小岛或沙洲。
- 桑柘遭兵废:指战争破坏了桑柘树,使它们荒废。
- 钱刀:古代的一种钱币,这里比喻盗贼。
- 暂厄复何妨:暂时的困境又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后,突然回到故土时的复杂情感。首句“傍晚孤舟泊,近乡喜欲狂”描绘了诗人归乡途中的情景,夕阳西下,孤独的舟船停靠在海边,诗人看到熟悉的家乡,心中的喜悦如泉涌般难以抑制。这种欣喜若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海门晴亦雨,沙屿夜疑霜。”描述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深刻印象。海坛岛的海面在晴朗的日子里仿佛也有了风雨,而夜晚的沙滩则像是被霜雪覆盖,这种生动的描述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桑柘遭兵废,钱刀替贼藏。”反映了战乱给家乡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的桑柘林被毁坏,盗贼趁虚而入,将钱刀(一种古币)藏匿起来。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得归苏属国,暂厄复何妨”则是诗人对自己归家后的感慨。虽然暂时遇到了困扰,但诗人认为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什么可以妨碍他的归途。这里的“苏属国”可能是指江苏一带,诗人用“得归”表达了他终于回到了家乡的欣慰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深情,让人读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