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荒郊酹一樽,白杨青火近黄昏。
终天不返收崤骨,异代仍招复楚魂。
湛阪愁云随独雁,颍桥哀水助啼猿。
五千国士皆忠鬼,孰似南山孝子门。
《读李处士颙襄城纪事有赠》是明代著名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李处士赴襄城寻找父亲遗骸并设坛招魂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忠孝精神的崇敬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对该诗原文及翻译的解析:
诗歌开篇“踯躅荒郊酹一樽,白杨青火近黄昏”,描绘了一幅荒凉的郊外景象,李处士在黄昏时分来到荒郊,酹酒祭奠。这里的“踯躅”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迷茫和徘徊,而“酹”则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同时,“白杨青火”则描绘了夕阳下的凄凉画面,给人一种孤独和悲伤的感觉。
“终天不返收崤骨,异代仍招复楚魂”,诗人表达了对父亲的无尽思念和对忠诚的赞扬。这里的“终天不返”意味着父亲无法返回,而“异代仍招复楚魂”则暗示着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但忠诚的精神仍然被后人所铭记。
“湛阪愁云随独雁,颍桥哀水助啼猿”,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李处士在寻找父亲遗骸过程中的艰辛。他独自站在湛阪上,看着天空中的愁云;而颍桥边,哀伤的河水似乎也在为他哭泣。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李处士的坚定和勇敢,也表达了他对亡父的深切哀悼。
“五千国士皆忠鬼,孰似南山孝子门”,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忠诚者的敬仰。他认为,像李处士这样忠诚于职守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而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坚守岗位、忠于职责的人,更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读李处士颙襄城纪事有赠》是一首充满深刻哲理和深情的诗作。它通过描绘李处士寻找父亲遗骸的场景,表达了对忠诚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李处士的缅怀,也是对古代忠臣义士的一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