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
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
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久留燕子矶,院中有感而作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

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

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注释:在燕子矶寄食,又过了秋天和冬天。水淹没了慈姥山上的竹子,风吹落了孝陵的松树。在野外住宿,从清晨钓鱼,在山中居住,靠着傍晚的烽火。与徐庶子相遇,感谢郭嘉。

赏析:

本诗为作者客居江夏寄食清江院,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首联“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交代了自己寄食清江院的时间,即秋天至冬天。这两句直接点出了题意,是全诗的总纲。

颔联“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承接上句,写自己寄食清江院后的感受。慈姥山在汉阳东北三十里,这里借指汉阳。孝陵,即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诗人通过写慈姥山、孝陵松被风雨侵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

颈联“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继续展开自己的感慨。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中的生活状态。这里的“野宿”、“朝钓”、“山居”、“夕烽”都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尾联“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则是诗人向同乡友人表达感激之情。这里提到的徐孺子、郭林宗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人物,其中郭林宗是当时的名士,曾受到过同乡人的推崇。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以寄食清江院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以清江院为起点,经历了从秋天到冬天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自然的变迁和个人生活的孤寂。在山林之中,诗人度过了许多寂寞的日子,但同时也得到了同乡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最后,诗人向同乡朋友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回顾了过去的经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