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不觉远,直入梅花村。
孤蓬坐滴沥,清晓如黄昏。
未能理蜡屐,何睱开清尊。
名花初发时,燕赏亦迟人。
西山千万树,亚枝趁朝暾。
洗妆映流水,薄寒倚柴门。
岂知堕烟雨,掩抑空泪痕。
梅花如静女,有恨初不言。
我怀同楚客,莽莽欲断魂。
世无别花人,此意谁与论。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灯节。光福:地名。
腊屐:用柏木做的拖鞋,因柏木有香味可防虫。蜡屐,即柏木屐。
蜡屐何睱(wěi):意谓不能脱下蜡屐来消愁饮酒。
清尊:酒樽,这里指酒杯。
燕赏:宴饮赏玩。迟人:慢人,慢待别人。
西山:指福州西郊的五虎山,山上多古松,故名。亚枝:斜生枝条。
朝暾(tūn):初升的阳光。
洗妆:洗脸梳妆,借指打扮。映流水:照见流水。
倚柴门:站在门边。柴门,简陋的门户。
堕烟雨:被雨水打湿。
掩抑:遮掩,抑制。空泪痕:流着眼泪不让人看见。
静女:娴静的女子。《诗经•邶风》中有“静女其娈”句,后用“静女”指代娴静女子。
楚客:指屈原,相传他投江殉国,其诗《离骚》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莽莽:形容广阔无边。断魂:极度悲痛。
别花人:指诗人自己。
谁与论:与谁谈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理宗绍熙三年(1192)暮春时节。当时作者寓居闽地光福,在一次雨中乘舟泊岸时,偶遇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于是写下此作。
全诗四十六字,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怀。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梅花村的幽雅图景。首句“寻花不觉远”,是说不知不觉间已走到梅花村,说明寻花心切。这两句写诗人为梅香吸引而误认梅村,表现了诗人对梅花村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次句“直入梅花村”,进一步描写诗人进入梅村后所见景色。“孤蓬坐滴沥”,写诗人坐在一丛丛梅花树旁,听着滴水声,似听泉水叮咚,又如听水滴落在荷叶上。“清晓如黄昏”,写诗人在清晨的阳光下,看到梅花村犹如黄昏时分的景色。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被梅花村所吸引、陶醉的情景。第三、四句写诗人未能及时脱下鞋子,到梅花村里去欣赏美景的心情。“未能理蜡屐,何睱开清尊”,“理”,整理、脱去之意;“睱”,通“悠”,缓慢的意思。这两句是说,由于不能脱下鞋来赏梅,只好慢慢喝起酒来,但心中不免惆怅。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留恋及怀才不遇之愁。“名花初发时,燕赏亦迟人。”名花初开之时,人们也来得较晚。这两句写诗人观赏梅花时,发现春天虽然来了,然而赏梅的人却很少。“西山千万树,亚枝趁朝暾。”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梅花村里所见的景色。“亚枝”指树枝斜生,与“直入”相应,表现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细致;“趁朝暾”则写出了早晨的阳光照耀在树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观察入微。“洗妆映流水,薄寒倚柴门。”这两句写诗人在梅花村里所见的景色。“洗妆”是说梅花树下的水面上映出梅花的影子;“薄寒”则是说天气寒冷。这两句写出了梅花村的幽雅景色和诗人欣赏这种美景时的感受。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的感情:“岂知堕烟雨,掩抑空泪痕。”诗人没有想到自己在赏梅过程中会遭遇风雨,以致淋湿衣服,感到伤心落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村的喜爱,同时也流露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但篇幅较长,且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感情真挚。它不仅描绘了诗人在梅花村里所见的美景,还通过描写梅花村的幽雅景色,烘托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孤独寂寞的感叹,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