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舟出横塘,喜与烟郭远。
远景宜日斜,清游取春浅。
嫩柳绿未舒,寒条翠将展。
近水树乍明,遥峰月渐显。
同舟得隹侣,静好有馀善。
行看烟峦纡,坐爱溪桥转。
约略云树闲,西山累甑甗。
山容如高人,作意任偃蹇。
我生在尘网,鹿鹿苦未反。
明朝山中云,倘笑归来晚。
再拜万树梅,为我涤颜腼。
【译文】
正月十四日,我与邵僧弥一同游览梅西山和横塘,直至光福。
放船离开横塘,欣喜地看到远处的烟云渐渐远去。
远景应是夕阳西下时分,清幽的游赏取自春光融融。
嫩柳还未舒展绿意,而寒枝翠色即将展开。
近水之树刚刚明亮起来,远峰月色渐渐显现。
同舟共济得遇良伴,静好之中有馀欢。
行走间看烟雾缭绕的山峦曲折延绵,坐着欣赏溪流桥上景色变幻。
大约是云树闲适自在,西山连绵如甑似甗。
山峰之容宛如高人雅士,随意傲然挺立不受拘束。
生在尘世网中人,苦苦挣扎未能解脱。
明天若见山中云气,请笑我归来太晚。
再拜万树梅花,为我洗尽满面羞色。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元丰二年(1079)正月十二日在黄州所作的一首记游诗。诗人以“同舟”始,“万树梅”终,以“行”、“坐”相间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从江面到山间,从早到晚的游历过程。
全诗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出船离横塘、远望烟云;二段写近处景色,由近及远;三段写登岸后所见到的风光。前两段写景,都紧扣一个“远”字,而第三段写景又紧扣一个“近”字。这样,诗的结构布局就显得疏密有致、错落有致了。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出游的缘由。次句写远景,突出烟云的远和高。“喜”,即喜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烟郭”,指云雾缭绕的城郭,即横塘一带的山城。“远”,即遥远。“宜日斜”,即日落黄昏时最适宜观赏山水美景。“日斜”,指日落。“春浅”,指春天将尽、冬天将至。这两句既写出了游历的时间,又写出了游历的地点。
三、四句写近处景色。前一句写“远景宜日斜”,后一句说“清游取春浅”。意思是说:在日暮天黑时,游人可以欣赏到山中日出时分的美妙景色。“嫩柳绿未舒”,是说杨柳刚发芽,还没有完全展开;“寒条翠欲展”,则是说寒风中的枝条,虽然尚未完全展露翠色,但已开始慢慢舒展开来。“近水树乍明”,则是指靠近水边的树木刚刚显得明亮一些。“寒条翠欲展”,“寒条”即冬寒时节的树枝,“翠”,是形容树枝的颜色,青翠欲滴。这两句既是对前面所说的“远景”的具体补充,又是对下面所说的“清游”的具体补充。
五、六句写近处景色的变化。前一句说“近水树乍明”,后一句说“遥峰月渐现”。“乍明”、“渐现”是近处景色变化的过程。“树”指岸边的树木,“乍明”指刚开始明亮起来,“渐现”指逐渐变得清晰可见。“近水”与“遥峰”,“乍明”与“渐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联是写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景色。
七、八句写登山观景的感受。“同舟得佳侣”,是说与友人一起同乘一叶扁舟游玩,“佳侣”指良友。“静好”,指静心享受美好景色。“静好”与“逸”是互文,即安静地享受美好的时光。这里,诗人把“静好”“逸”两个意思合在了一起,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善”指快乐。“逸”即超脱、洒脱。“静好”与“逸”又是互文,即安静地享受美好时光,超脱世俗。这里的“善”与“逸”也是互文,即感到快乐就是超脱世俗。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在同游时的愉悦心情,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九、十句进一步描绘了游历过程中所见的景象。“行看”承上启下,既照应了前面的“近水”,又引出了后面的“烟峦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继续前行,就可以看到蜿蜒起伏的山峦;坐下来欣赏溪流上的桥梁,更是令人陶醉。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所看到的景象。“烟峦纡”,指山峦之间云雾缭绕。“坐爱”,即坐下来喜爱。“溪桥”,指溪水上的桥梁。“转”,即转动、弯曲、延伸。“云树闲”与“西山累甑甗”、“山容如高人,作意任偃蹇”这三句互为衬托。这几句是写诗人坐在溪水上的桥梁上所看到的山景。“西山”,指西面的山峦。“累甑甗”,指连绵不断的山峦像蒸气上升的甑和像叠瓦一般的山岭。“闲”,闲适自如的意思。“作意”,指神态自如、任性不羁的样子。“高人”,指超凡脱俗的人。这几句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山景。这几句的意思是:西山连绵不绝,犹如层层叠叠的甑和叠瓦一样的山峰;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好像闲适自在、任性不羁的高人那样傲然挺立着。“累甑甗”与“作意任偃蹇”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山景,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看到的山景的奇特之处。
结尾两句写游历结束时的情景。诗人在游历的过程中,看到了青山绿水、奇花异木等美丽的景色,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于是,他向天空深深一拜,表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谢:“再拜万树梅,为我涤颜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再次向大自然深深地一拜,感谢它给我带来这么美的自然美景;向万树梅花致敬,感谢它为我洗尽满脸的羞愧和烦恼。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游历结束时情景的描述。这两句既是对前面所说的美景的总结,又是表达诗人内心感慨的结语。
语言简练清新,意境优美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