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窘塾师穷鸟迹,自搜蛮语演禽经。
与玄却羡杨家子,帝梦居然卑九龄。

诗名《桂殇四十五首 其十四》,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成就,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接下来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频窘塾师穷鸟迹:描述了作者在学术或技艺上追求精进,努力探索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频窘”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识的不断追求,而“穷鸟迹”则形象地描绘了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通过这一描述,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学问的尊重和执着,以及对知识的追求不止步于表面,而是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本质。

  2. 自搜蛮语演禽经:此处反映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创新与尝试。诗人不仅局限于自己的母语学习,还积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如“蛮语”(可能指少数民族的语言),并试图将这些语言与生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相结合。这一行为展示了他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以及在学术上的求新求变。

  3. 与玄却羡杨家子:这里提到“杨家子”,可能是对某位杰出学者或艺术家的尊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位学者或艺术大师的敬仰之情,同时用“却羡”一词,表达了自己虽然有志于学习但尚未达到对方水平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含了羡慕也包含了自我激励,体现了诗人在学术道路上的自我定位和努力方向。

  4. 帝梦居然卑九龄:这里的“帝梦”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的梦境或者某种理想中的统治者形象,而“卑九龄”则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张九龄。诗人将自己比作张九龄,意味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德才兼备、受人尊敬的领袖或学者。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显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

  5.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学习、探索、创新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个人成长的执着追求。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自我完善的不懈探索。

《桂殇四十五首 其十四》不仅是对诗人个人学术旅程的描述,也是对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钱谦益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学术和生活的深刻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