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刀中夜响军持,禅杖浑疑削铁为。
杀尽羯奴如杀草,老僧原是羽林儿。
【注释】
羽林:唐初设置的禁卫军,以羽林将军为最高长官。羯(jié):指胡人,古称北方民族。老僧:指和尚。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戏赠看刀绣匠》中的名章之一。全诗通过一个和尚与羽林将军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戒刀中夜响军持”,这一句描写了一个场景,即在深夜之中,将军手持戒刀,准备去执行任务。戒刀,是军队中使用的一种武器,象征着权威和力量。而将军手中的戒刀则代表了他对军事职责的忠诚和对战争的热爱。
“禅杖浑疑削铁为”,这里的“禅杖”是指和尚所使用的木杖,它象征着智慧和超脱世俗的修行。然而,在这一句中,作者却用“浑疑”来表达一种疑惑之情,仿佛这禅杖并非真正的木制,而是削铁而成,这种疑惑之情既表达了作者对将军身份的怀疑,也表达了他对和尚身份的质疑。
“杀尽羯奴如杀草,老僧原是羽林儿”,最后这一句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作者以“杀尽羯奴”来形容将军对敌人的无情打击,仿佛他可以轻易地将敌人消灭殆尽。而“老僧原是羽林儿”则揭示了将军与和尚之间的秘密关系。虽然将军表面上是一位勇猛的战士,但他内心深处其实是一个有着深厚佛教信仰的僧人。他之所以会与和尚进行这样的对话,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佛学知识的向往,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这首诗通过对将军与和尚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封建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地位。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禅宗文化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以及佛教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