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昆明有劫灰,蒲陶苜蓿至今栽。
不知此日乘槎客,谁见条支大鸟来。
【注释】
昆明:今云南一带。劫灰:战争的灰烬。乘槎客:即指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使者。条支:古国名,在今地中海东岸。大鸟:即海马,传说中一种能飞的大鱼。《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四年)秋七月,齐人少翁以方术见上……上有立侍如木偶状,‘天子自为诵读之……夜半,语太一神…神来,被发鬤髻,振衣,直接西向坐。……太一乃言曰:‘臣昔者受诏,愿令帝诛邪气,除去祸殃,使君幸而得此人,则转祸为福;不幸君杀之,则妄死。’”后以“神来”指皇帝得到贤臣或良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在昆明看到蒲陶苜蓿,想起昆明曾是古代滇国之地,那里曾发生过战争的灾难,而今和平安宁,蒲萄苜蓿得以生长。然而昆明已不再是昔日的昆明了。诗人不禁想到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神异动物,以求得神仙长生不老药的神话故事,联想到如今昆明又成了乘槎客往来之地,不知当年乘槎客是否还见到了那条支国的神奇大鸟。诗人感慨万千,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昆明的历史变迁,首句写昆明曾有战争的劫难,次句写昆明至今仍然生机盎然,充满生机。三、四句写昆明今日已成为乘槎客往来的地方,不知当年的乘槎客是否还能见到那条支国的神奇大鸟。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此诗前两句是写昆明的历史变迁和昆明的自然风貌,第三句由昆明自然景色写到昆明成为乘槎客往来的地方,最后一句由昆明成为乘槎客往来的地方回到昆明的自然风貌,构思巧妙,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