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横流绝大荒,迎檐依约指扶桑。
销沉鲛室馀穷发,磨灭龙宫向夕阳。
故国屡经沧海变,吾家犹说射潮强。
登高莫漫夸能赋,四海空知两鬓霜。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此题共五小问: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和篇章结构,每个小问至少答出一点即可,最后一点要求从整首诗来分析作答。

“黄浦横流绝大荒”,意思是黄浦江水横流,淹没了那广阔的荒原。“黄浦”,即今上海之黄浦江;“横流”,即泛滥。“绝”,是尽,是消失的意思。诗人以“绝大荒”来形容被黄浦江水淹掉的荒原,既写出了黄浦江水泛滥之广之深,也暗喻诗人的家乡在战乱中遭受毁灭性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沦亡的痛心与悲愤。

“迎檐依约指扶桑”,意思是站在屋檐下远望,仿佛指着扶桑方向。“迎檐”是指靠近房屋的檐口;“扶桑”,古国名,传说中太阳所从出的神树,这里代指太阳。诗人站在屋檐下远望,好像指着太阳的方向。这一句描写了诗人看到的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痛苦心情以及渴望恢复家园的愿望。颔联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荒原图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沦亡的痛楚之情。

“销沉鲛室馀穷发,磨灭龙宫向夕阳。”意思是说海中鲛人的居所已经消逝,龙宫也在夕阳的映照下渐渐消失了。“销沉”,意谓消散;“余穷发”,即指中国。“磨灭”,意为磨灭、消失;“龙宫”,神话中东海龙王居住的地方。“夕”是太阳落山的时候,“阳”为日落之地。“龙宫向夕阳”,意谓龙宫在太阳下山的时候逐渐消失。尾句用典,化用《离骚》中的句子,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啊,我将努力追求真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故国屡经沧海变,吾家犹说射潮强”,意思是:我的故乡屡次经历了沧海的变迁,我家还经常谈论着当年射潮的情景。“故国”,指自己的家乡;“经沧海”,即经过沧海巨变的考验;“吾家”,作者自指;“说”,是谈论之意;“射潮”,指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活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历经沧桑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尾句用典,化用屈原的诗句,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故乡的热爱。

“登高莫漫夸能赋,四海空知两鬓霜”意思是:登上高处不要夸说自己有才华,四海之内的人只知道两鬓头发已白如霜。“登高”“两鬓霜”都是借典。《楚辞·九章·涉江》中有“登东岳兮偃蹇,聊逍遥兮寝食”。后以“登高”代称仕途升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范雎遭诬陷时有言:“臣闻鄙语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因用以比喻功成身退。“两鬓霜”,是说头发已经斑白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赏析】

《丙申重九海上作四首》,是明代文学家杨基(号铁心)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此时杨基正随同朱元璋南征北战,转战江南,建功立业。诗人面对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分为四个层次。首联写眼前所见:黄浦江面波涛汹涌,淹没了那广阔的荒原,黄浦江水横流,淹没了那广阔的荒原。颔联写诗人眺望远方:远处海中鲛人的房子已经消失,龙宫也已消失在夕阳之下。颈联写诗人追忆往事:家乡屡次历经沧海巨变,我家还经常谈论着当年射潮的情景。尾联写诗人抒发感慨:登上高处不要夸说自己有才华,四海之内的人只知道两鬃头发已白如霜。

全诗通过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全诗意境雄壮开阔,风格豪放洒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