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身自领弓刀,为国家真薄羽毛。
嗣事阖棺留一含,渡河升屋应三号。
欢呼死贼如闻赦,哀泣馀民欲聚逃。
早侍帝晨求保定,莫忘明主正焦劳。

【注释】

1、江:指长江。

2、中丞长公:指梅中丞,即梅之涣。

3、薄:轻视,不重视。

4、嗣事:继位。

5、阖棺:棺材。

6、渡河升屋应三号:指唐肃宗在兵临长安城时曾登城头呼号,百姓为之欢呼。

7、欢呼死贼如闻赦:指安禄山叛军已被消灭,百姓听到消息都欢呼起来(好像听到了赦罪的命令)。

8、哀泣馀民欲聚逃:指长安被围困期间,百姓因生活困苦而流离失所,哭泣着要四处逃亡。

9、早侍帝晨求保定:指自己早年入仕朝廷,想为国家谋求安定。

10、明主正焦劳:指皇帝正因国事而焦心劳苦。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冬,当时杜甫正在梓州。诗人通过追忆与梅之涣的交往,抒发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思之情,同时表达自己希望早日为国效力的愿望。全诗情真意切,风格刚健,是杜甫诗歌中的佳品。

首联“勤王身自领弓刀,为国真轻薄羽毛。”起笔便说诗人自己亲自领军上阵,这两句写他为国效力的英勇气概。

颔联“嗣事阖棺留一含,渡水升屋应三号。”写他为国效力的忠贞不二。“嗣事”指继承梅之涣的事业;“阖棺”指他的遗体还埋在地下;“应三号”指他在城楼上高呼传令,百姓们欢声雷动,像听到了皇帝的赦令一样。(《梅圣俞诗集序》)

颈联“欢呼死贼如闻赦,哀泣馀民欲聚逃。”写百姓们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欢呼雀跃,但又担心余下的百姓会四散逃亡。

尾联“早侍帝晨求保定,莫忘明主正焦劳。”写诗人希望自己能早早地入朝辅政,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出力,并不忘皇帝正因国事而焦心劳苦。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思。诗人通过回忆与梅之涣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