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凌水罢兵还,三辅三韩战血殷。
种落尽收沙漠部,穹庐直抵贺阑山。
纷纷嫚语金缯外,往往残胡障燧闲。
一线白沟如带水,烦公卧镇草桥关。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少师高阳公任内所作,抒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第一句“一从凌水罢兵还”,是说自从辽兵退走后,自己便回到了家乡。“凌水”即今辽宁凌河口。第二句“三辅三韩战血殷”,意谓长安城内外都沾满了鲜血,这里指的是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唐军在河北、河南一带与叛军作战,死伤惨重。第三句“种落尽收沙漠部”,意为将突厥族全部收编入大唐版图。“种落”是突厥语的音译,指各部首领及其部众。第四句“穹庐直抵贺阑山”,意谓蒙古族也归顺于唐。“穹庐”指蒙古包,“贺阑山”即今内蒙古赤峰北边的大青山。这四句写唐朝平定三镇之乱,统一全国的史实。“纷纭嫚语金缯外”,意思是说,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来到京城,向皇帝进献贡品,表示臣服。“纷纭”指众多杂乱。“嫚语”指对皇帝说话态度恭顺,有礼有节。“金缯”指金玉锦绣等贵重物产。“往往残胡障燧闲”,意思是说,这些少数民族前来朝见,有的还在休息。“残胡”指疲惫不堪的少数民族,“障燧闲”是指他们点燃的烟火已熄灭。“一线白沟如带水”,意思是说,只有连接河北与北京的大运河像一条白绸带一样蜿蜒流淌,河水清澈,两岸绿柳依依。“烦公卧镇草桥关”,意思是说,请您在这里坐镇,不要离开,以巩固边防。“草桥关”即古之雁门关,位于今山西代县西北,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之一。这两句是说,请少师留在此地,保卫边疆安全。最后一句中“烦公”二字表达了诗人恳切的嘱托之意。

【译文】

自那年九月三日我奉召拜谒高阳公于其府第,感慨于故地,于是赋诗八章。

我从凌水归来之后,三辅三韩之战,鲜血染红了大地。

突厥族首领们将他们的部落尽数收编,直抵贺兰山下的草原。

那些少数民族来朝见,都是用金帛作为礼物,而有时却因战事失利,不得不退守边塞。

只有这条白沟河就像一条白色长带子般地延伸着,您在此卧镇草桥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尚未完全结束,因此诗人希望少师能够继续镇守北方边境,保家卫国。首联写诗人自凌水班师回朝,目睹三镇战火犹炽的情景,慨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颔联写肃宗即位以后,朝廷先后收复了三镇,消灭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势力。颈联写收复三镇后,突厥诸部首领率部来降,唐王朝得以实现安定团结的愿望。尾联写唐军收复三镇后,中原地区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诗人希望少师能再镇北方,以维护国家的安宁。全诗感情饱满,语言朴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