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磴攀云莽,高龛接露藤。
道傍三昩水,山半六朝僧。
归鸟迷荒洞,寒花摘断塍。
峰前真陡立,何处觅传灯。

【注释】

绝磴:陡峭的山路。攀云莽:攀登在云雾之中。

高龛:指高处的石洞。接露藤:指岩石上长满了藤蔓类植物,因常受露水滋润而显得青翠。

三昩(yǎn)水:指山涧的水。六朝僧:南朝时期建康一带僧人,因当时建康又称“六朝”而得名。

归鸟:归巢的鸟儿。迷:迷失。荒洞:荒凉的洞穴。

寒花:指冬季开花的植物。摘断塍(chéng):摘取田间的草茎。塍:田埂。

峰前:峰下,即山峰之下。真陡立:真是陡峭直立。传灯:佛家语,意为传递佛法。

赏析:

此诗是写游青原的五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描写了游青原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二句写登临青原时所看到的景色。“绝磴攀云莽,高龛接露藤。”诗人沿着崎岖险峻的山路攀登而上,来到了一处高耸入云的石洞口,洞口旁生长着绿意盎然的藤蔓植物。这些植物在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三、四句描绘了山间的景象。“道傍三昩水,山半六朝僧。”在山间小路旁,有清泉流淌,清澈见底;而在半山腰,则有一群僧人正在修行,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祥和。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敬仰之情。

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归鸟迷荒洞,寒花摘断塍。”鸟儿回到了自己的窝巢,却找不到回家的路;花儿虽然美丽,但却无法采摘。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大自然的无情无义,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七、八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家禅理的理解。“峰前真陡立,何处觅传灯?”站在山峰之巅,放眼望去,一片茫茫大地似乎无处可寻佛法的传承。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原的山水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敬仰与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