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梁王供,三皈晋季崇。
天衣饶钵锡,佛像本金铜。
守瑞亡前代,神綖出汉宫。
伤心贤惠国,看赐绣经红。
【注释】
七宝梁王供,三皈晋季崇。
梁王指梁武帝,三皈即“归依三宝”,佛教语,谓归依佛、法、僧。晋代僧人季崇曾译《四十二章经》,故以三皈依比之。
天衣饶钵锡,佛像本金铜。
天衣,指袈裟,又称“天衣无缝”。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天衣有类似,无物混缁尘。”饶钵锡,即钵中贮着的锡,用以点化世人;本,原义为“根本”。铜佛像,指铜铸的佛像。
守瑞亡前代,神綖出汉宫。
守瑞,指佛教中的吉祥预兆。神綖,指佛教中的吉祥象征。汉代宫中曾出土过佛像。
伤心贤惠国,看赐绣经红。
指南朝梁武帝萧衍曾下诏,令在京城建寺,并规定:凡是建造寺庙,一律禁止烧香拜佛。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下令在寺庙中设佛坛供奉佛像,并允许百姓烧香拜佛。因此,人们称这种改变为“伤心贤惠国”。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全篇紧扣题目“杂题”和第二句“三皈晋季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铜佛像和袈裟的特点,最后一句又由铜佛回到袈裟,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突出了主题。
首联“七宝梁王供,三皈晋季崇”,直接点明了题旨,指出这首诗是咏铜佛与袈裟的。颔联两句分别写铜佛和袈裟的不同特点。“七宝梁王供”,用典出自佛教经典,梁王指梁武帝萧衍。“三皈”是指佛教中的皈依佛、法、僧三个基本信仰或修行内容。这里说梁武帝曾下诏,令在京城建寺,并规定:凡是建造寺庙,一律禁止烧香拜佛。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下令在寺庙中设佛坛供奉佛像,并允许百姓烧香拜佛。颔联两句一写梁武帝的敕令,一写当时佛教徒的虔诚,既表现了佛教的兴盛,也暗示了统治者的迷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颈联两句进一步具体描绘了袈裟的特点。“天衣饶钵锡”,“天衣”指袈裟,“钵锡”,佛教语,指锡杖。“饶”字写出了袈裟上那层层叠叠的花纹和色彩,“饶”字也写出其富丽华贵。“佛像本金铜”,这句的意思是:佛像是用纯金铸造的。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佛像的尊贵。尾联两句又回归到铜佛本身来,“伤心贤惠国”,“伤心”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愚昧和迷信的痛心。而“看赐绣经红”,则表明了作者对这些统治者的蔑视,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对铜佛与袈裟的描写,揭示了统治者的愚昧与迷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