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帨张筵泛玉波,高堂玄发尚如螺。
长携公子攀丛桂,曾对灵均剪芰荷。
丽日朱函开宝篆,秋风瑶瑟动云和。
阳山大节终能配,庭下何难见孟轲。

诗句原文:

锦帨张筵泛玉波,高堂玄发尚如螺。

长携公子攀丛桂,曾对灵均剪芰荷。

丽日朱函开宝篆,秋风瑶瑟动云和。

阳山大节终能配,庭下何难见孟轲。

注释解释:

  • 锦帨张筵泛玉波:在宴会上,锦制的手帕铺展开来,宛如波浪般起伏,形容场面的豪华和盛大。
  • 高堂玄发尚如螺:“高堂”指的是母亲的居所,“玄发”表示年岁已高,“尚如螺”形容头发洁白、如螺状。
  • 长携公子攀丛桂:带着孩子一起攀爬桂花树,象征家庭的和睦与孩子的教育。
  • 曾对灵均剪芰荷:这里的“灵均”指屈原,屈原以《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剪芰荷”则可能象征着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 丽日朱函开宝篆:阳光下的朱红色信封中,打开着古老的宝盖文字,暗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秋风瑶瑟动云和:秋风中,瑶瑟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传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 阳山大节终能配:这里的“阳山大节”可能指的是母亲的高尚节操或品德,而“终能配”则表明母亲的美德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和匹配。
  • 庭下何难见孟轲:在庭院中,不难见到孔子(孟子)这样的古代智者,暗示母亲的智慧和见识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相提并论。

赏析:
这首诗是毛奇龄为屠又良解元母太君所写的寿诗。诗中通过对母亲的美好描绘和对其德行的赞美,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祝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母亲外貌的描写,也有对其品德的颂扬,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比喻也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