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取中泠水,正值梁王北顾时。
扬子驿前云漠漠,润州城下草离离。
千秋铁锁横江险,三渡金山破浪迟。
当日妙高台上路,岧峣不见使人思。
【注释】
- 金山:今江苏镇江东北,古称金山。
- 中泠水:即中泠泉,又名中泠涧,在今江苏镇江北。
- 梁王:指梁武帝。
- 扬子驿:驿站名,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
- 云漠漠:形容烟雾弥漫。
- 润州城下草离离:指草长得很茂密。
- 三渡金山:指三次渡过金山,都失败了。
- 妙高台:相传为晋朝僧人慧理登临观赏之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中描写了从扬子驿过金山至润州(今镇江)的旅途所见,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古之情。
前两句点出“金山”,即写自己乘船过金山的情景,并由此回忆起当年取水的事。“昔年曾取中泠水”句是说,过去曾到过金山去汲水,“中泠泉”即中泠泉,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说:“中泠泉,一名中冷,亦曰中泠涧。”又引《吴录》:“中泠水入京口,谓之东流。”中泠泉之得名盖由于此。梁代宗室萧纲有《采莲曲》,其中就有“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春草希。弄月姿兮采莲归,步余马兮山绿微”等语,可见中泠泉一带景色之美。梁武帝曾于大通三年(公元529年)八月自建康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九月至中泠泉(即今中泠泉寺),十月返建康,其间游幸中泠泉当不在少数。而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说的“中泠水”,则是指中泠泉的水。“梁王北顾时”,则是借以表达对历史往事的感慨。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萧绎攻陷郢州,次年,梁武帝亲征,在白下(今南京)败溃,遂仓皇逃回建康。“梁王”即指梁武帝。这两句是说:当年梁武帝北伐失利,退守建康之时,曾来中泠泉一带游览。
后两句写渡金山至润州的所见所感。“扬子驿前云漠漠”,写扬子驿前的烟雨蒙蒙;“润州城下草离离”,写润州城下的荒草萋萋。这两联都是用“云”、“草”来渲染气氛,突出景物的荒凉、寂寞之感。“千秋铁锁横江险”,是说长江上有一道千年古铁索桥横架两岸。这道铁锁桥是三国时孙权为了防备刘备进攻而建的,其上横跨长江,形势十分险要,因此称为“千寻铁锁”。但这里却把它称作“横江险”,是因为当时战乱频仍,人们不敢过江。所以“千寻铁锁”在这里被用作象征,暗示着当时国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颠沛流离。“三渡金山破浪迟”,是说多次渡过金山,每次都没有成功。“三渡金山”,典出《三国志·孙皓传》。孙皓多次率军攻打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均遭惨败。据《江表传》载:“权每田猎,常在夏口临钓台,登阳新矶,或临石磺观涛,喜怒不形于声色,而骇跃失位者数四。”这里“破浪迟”就是暗喻孙皓屡次失败的情形。
最后两句是写当日渡金山时的所见所感。“妙高台岧峣不见人思”,写登上妙高台时所看到的景象。妙高台原为晋僧慧理登山远眺之地,因他登临时见佛影而误认为佛现身,故有此名。据唐代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十三载:“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六月十八日,沙门慧理发愿造立妙高台,欲登览山川之胜。”这里说“妙高台”是晋朝僧人慧理登临观赏之处。“岧峣”(yáo yáo),高峻貌。这两句说:当年登上妙高台时,因为云雾缭绕,看不见远处的人迹,只能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写得十分含蓄,既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也没有直抒自己的情怀,而是借助于对“妙高台”这一古迹的回忆,把个人的情思寄托于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中。
全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通过叙事写景抒发了对往昔历史的怀念之情。诗中多用典故,如“梁王北顾”、“三渡金山”等,使诗歌具有一种沉郁的风格。此外,诗的语言也很简炼,如“舟过金山”一句,既写出了渡江时的动作,又交代了行踪,同时给人以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