巃嵷贝阙现三车,云是南朝散骑家。
海甸翠翻祗苑树,山门红对市桥花。
雕坛尽日闻仙梵,彩笔何年写法华。
我欲再寻同泰讲,台城一望在天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怀念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下面逐句解读:
- 巃嵷贝阙现三车,云是南朝散骑家(巃嵷:高耸入云)
- 巃嵷贝阙:指古代宫殿的雄伟壮丽,贝阙是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一种装饰形式,通常以贝壳为材料。
- 三车:古代帝王出行时使用的车辆,这里指代的是皇家的豪华与权力的象征。
- 云是南朝散骑家:南朝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而“散骑家”则指的是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生活的回忆,他们生活在皇宫之内,享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这里的“云”字,可能是指天上的云彩,寓意着诗人对于那个时代的怀念之情。
- 海甸翠翻祗苑树,山门红对市桥花(祇苑:古代佛教圣地)
- 海甸:海边的地带,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
- 祗苑树:指的是祗园寺的古树,这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今南京市鸡笼山东麓。
- 山门红对市桥花:山门指的是山上的门,可能是某个寺庙的大门,而“市桥花”则是指市场附近的桥梁上开满了鲜花,象征着繁华热闹。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繁华的画面,既有山林的幽静,也有市井的热闹。
- 雕坛尽日闻仙梵,彩笔何年写法华(雕坛:精美的石坛,用于供奉佛像等宗教用品)
- 雕坛尽日闻仙梵:在这里,“雕坛”可能是指雕刻精美的石制祭坛,而“仙梵”则是指佛教中的咒语、颂词等经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活动的喜爱和参与,以及对于精神寄托的需求。诗人通过参与宗教活动,感受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 彩笔何年写法华:彩笔,可能是指用彩色的毛笔书写文字的工具,法华指佛教经典《法华经》。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渴望能够用笔墨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升华。
- 我欲再寻同泰讲,台城一望在天涯(同泰讲:指同泰寺的讲座或讲道)
- 我欲再寻同泰讲:诗人想要再次去同泰寺听讲,寻求智慧和启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和求知的渴望,以及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
- 台城一望在天涯:台城指的是南朝陈的都城建康城,位于今天的南京市秦淮区。这句话意味着站在高处,可以眺望到远方的天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展望。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个人成长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