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衣丹绋拥灵輴,寿母乘云鉴水滨。
旧省尚多虞殡客,高堂只有报刘人。
秋霜孤烛歌茹苦,春草荒碑卧受辛。
十载谏垣劳夙夜,当时长自听鸡晨。
【诗句注释】
奉挽故范给事夫人来太君:敬悼前朝的范给事夫人。给事,官名,为谏官。
画衣丹绋拥灵輴(léi):以画衣裹身,头戴红缨,用白丝绳系着,是丧事中挽柩而行时所穿的孝服。画衣,即绘有花纹的单衣。丹绋,大红色丝带。輴,柩车。
寿母乘云鉴水滨:寿母,指前朝的范给事夫人。乘云,喻高寿;鉴,照。
旧省尚多虞殡客:旧时的官府里,还有许多人因吊唁而前来。旧省,指京城中的官府;虞殡,指为死者吊唁。
高堂只有报刘人:高堂,指上朝的殿堂;刘人,指刘向、向之平等曾上书论列王莽篡汉的人。
秋霜孤烛歌茹苦:秋天的寒霜下,一支孤烛在歌唱,唱出的是辛酸和苦楚。秋霜,指深秋季节,天气寒冷;孤烛,指蜡烛;茹,含;苦,指辛酸。
春草荒碑卧受辛:春天的草长满墓地,墓碑上的字迹被风化,承受着岁月的辛酸。春草,指春天的草木;荒碑,指碑文被风雨侵蚀;卧受,指承受。
十载谏垣劳夙夜:十年来,一直为朝廷直言劝谏,日夜辛勤劳作。谏垣,指谏官所在的宫殿;劳夙夜,指辛勤劳作。
当时长自听鸡晨:那时常常自己聆听鸡鸣,早晨起床。当时,指过去的那个时代;长自,指常常;听鸡晨,指听到鸡鸣就起床。
【译文】
画衣丹绋挽灵輴,寿母乘云鉴水滨。
旧时官府多吊客,高堂只有论刘人。
秋霜孤烛唱茹苦,春草荒碑卧受辛。
十载谏垣劳夙夜,当时长自听鸡晨。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奉挽前朝范给事夫人时所作。范给事夫人,范晔之妹。范晔为东晋著名史学家,著《后汉书》,其妹范氏亦有才学,与兄齐名。据《南史·范晔传》记载:“晔卒,年四十余,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文宪’。”范晔去世时,范氏年方二十余岁。范氏早逝,令世人扼腕叹息不已。范氏生前与诗人关系甚密,范氏去世后,范晔曾赋《祭范氏文》,称范氏“才秀入神”。诗人对范氏的死十分悲痛,作此诗以表达哀悼之情。
首联两句写范氏夫人的丧事情形。“画衣”“丹绋”是古代孝子为死者穿孝的服饰,用画衣裹身,头戴红缨,用白丝绳系着,是丧事中挽柩而行时所穿的孝服。这里诗人以“画衣”、“丹绋”为笔触,勾勒出一幅范氏夫人丧事的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哀思。“寿母”句意指夫人已驾鹤西归,升仙而去。范氏夫人生辰极富盛名,她驾鹤西游的消息传出以后,京城中许多官员都前来吊唁。“旧省”指京城官府;“犹多”意为还剩下很多,即有很多官员前来吊唁。“高堂”指上朝的殿堂;“只许”意为只允许他一个人前来吊唁。“报刘”,指的是刘向、向之平等曾上书论列王莽篡汉的人,他们都是范氏生前极为推崇的人物。“刘”字在这里是借代之意,意指那些反对王莽篡汉的人们。这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官员们纷至沓来的场面,表达了他对那些敢于反对暴政、为国为民着想的贤能之人的怀念之情。
颔联两句写诗人在吊唁过程中的感受。“秋霜”指深秋季节,天寒如霜;“孤烛”指蜡烛;“歌”指唱歌;“茹”指含;“苦”指辛酸。这两句诗通过对“秋霜”“孤烛”的意象运用以及“歌”“茹” “苦” 字的巧妙搭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丧礼现场所见景象——秋风萧瑟,寒气逼人;蜡烛摇曳,歌声哀婉,诗人内心充满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吊唁过程中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以及面对亡妻遗容而产生的痛苦感。
颈联两句写诗人独自面对亡妻遗容时的感慨。“春草”指春天的草木;“荒碑”指碑文被风雨侵蚀;“卧受”指承受着岁月的辛酸。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坟墓上长满青草、碑文斑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无尽怀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丧礼现场所感受到的孤独无助之感。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丧礼现场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之快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十载”指十年来;“谏垣”指谏官所在的宫殿;“劳夙夜”意为辛勤劳作;“长自”指常常;“听鸡晨”意为听到鸡鸣就起床。这两句诗通过对“十载”“长自”“听鸡晨”三个时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丧礼现场所感受到的孤独无助之感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士人对于忠孝观念的特殊认同及其对生死观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