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安禅地,尝在雪窦山。
山石何嵯峨,孤云宿其间。
雨□满空谷,泉声日潺湲。
偶乘逸兴出,兴尽遂言还。
独携楖栗杖,矫首离尘寰。
昔时手栽松,苍藓今斑斑。
试观石上月,依然照松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送圣禅师二首 其二”,然后浏览全诗,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赏析。
此题中,第一句中的“安禅地”是关键。第二句的“嵯峨”是关键词,“嵯峨”是高耸的意思,形容山石的高峻陡峭。第三句的“宿其间”是关键词,宿是停留、栖息之意,“孤云宿其间”指孤云在山石间栖止。第四句的“潺湲”是关键词,潺湲是指流水声,这里用拟声词来表达山涧泉水流淌的声音。第五句中的“逸兴”是关键词,逸兴是指超凡脱俗的兴趣和兴致。第六句的“楖栗杖”是关键词,楖栗是树名,用来比喻松树,“矫首离尘寰”是关键词,矫首是抬头,离尘寰指摆脱尘世的烦恼。第七句中的“松关”是关键词,“松关”指松树的根部,这里暗指松树。第八句的“月”是关键词,月影,即月光。第九句的“斑斑”是关键词,“苍藓今斑斑”意为松树的根部长满了苍苔,现在显得斑驳不平。最后三句是说,我试着观赏石上月亮的倒影,依然可以照亮松树枝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圣僧告别的情景:诗人远行去安禅,曾经到达过雪窦山,山石高耸,孤云栖息其间,山涧清泉潺潺流动,诗人偶有游兴便独自外出,但游兴已尽就返回了。诗人还带走了一根楖栗木做的拐杖,仰头离开了尘世。诗中通过写雪窦山的山势险峻、云雾缭绕以及山涧泉水的淙淙流淌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愉悦。
【答案】
①远公安禅地:远离世俗的佛教修行之地(安禅地)。②尝在雪窦山:曾到雪窦山去过。③山石何嵯峨:山石多么高峻挺拔。④孤云宿其间:孤云停聚在山中。⑤雨□满空谷:大雨滂沱满山遍野。⑥泉声日潺湲:泉水声音一天天悠扬动听。⑦偶乘逸兴出,兴尽遂言还。偶尔乘着出游的闲情,游览完就回来了。⑧独携楖栗杖:自己携带着松木拐杖。⑨矫首离尘寰:仰头离开尘世间。⑩昔时手栽松,苍藓今斑斑:当年亲手栽种松树的地方,如今长满了青苔。⑪试观石上月,依然照松关。试着观赏石头上的影子,依然能照亮松树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