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枣□落,麦穗犹未黄。
雉雏角角鸣,决起数尺强。
我行爱此景,下骑立旁皇。
隔林几人家,茅舍周道旁。
烟火荫疏篱,鸡豚散斜阳。
最羡厖眉翁,箕踞坐匡床。
瓦盆注浊醪,杂以饼饵香。
儿童竞欢笑,挽袂相扶将。
既徵岁时丰,亦见土俗良。
薄暮且愒止,无论道路长。
【注释】
1.抵:到达。王屯: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南。
2.枣□(yù):桑树。
3.雉雏:野鸡幼鸟。角角鸣:鸣叫。
4.决起:奋力而起。
5.我行爱此景:我喜欢这景色。下骑立旁皇:下了马站在旁边。
6.隔林几人家:隔着树林有几户人家。
7.茅舍周道旁:茅草屋周围是土路。
8.烟火:炊烟。荫(yīn):遮蔽。疏篱:稀疏的篱笆。
9.鸡豚散斜阳:鸡和猪散落在夕阳下。
10.厖(máng)眉翁:长着双眉的老人。箕踞(jī jù):盘腿坐下。匡床:指供人坐的方木椅。
11.瓦盆注浊醪(láo):用瓦盆盛着浊酒。杂以饼饵香:掺入饼和肉的香味。
12.儿童竞欢笑(hào):孩子们争着笑着。挽袂(wǎn mèi):拉着衣袖。相扶将(jiāng):互相扶持着。
13.既徵岁时丰:既然年成很好。
14.亦见:也见到。
15.薄暮且愒止:傍晚时暂且休息一下。愒(kài):小睡。
【赏析】
《抵王屯书所见》是宋代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作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春天。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晚归图,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首二句描写王屯村的景色;风吹着枣树枝干摇曳,麦穗还未曾黄熟。“犹未”二字,点出时令尚早;一个“风”字,写出了春风的力度,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第三句写村中的景象,一群野鸡雏子正在鸣叫,它们拼命地从地上跳起来,振翅欲飞,其状甚是威武雄壮。“角角”二字,形容雏鸡叫声的急促,突出了它们的生气勃勃、好动的特点,为下面写人们劳作的情景作好了铺垫。
第四句写自己来到田间小路上,看到远处有几个人家,炊烟袅袅升起,掩映在稀疏篱笆的后面。“数尺强”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篱笆的矮小,又表现出农家的简陋生活。
接下来五、六两句,继续描写王屯村的田野景象;透过稀稀落落的炊烟,可以隐隐约约看到茅舍周围的土路,而那些土房,就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方了。“下骑立旁皇”,是说自己下了马后站在路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样子。“旁皇”二字,写出了自己对王屯村的喜爱之情。
过片两句,描写王屯村周围的树林;隔林之间,有几家人居住在这里。这些人家,有的还在炊烟袅袅的茅舍旁,有的已经收工歇息了。这里,不仅交代了王屯村的具体位置,而且渲染了乡村黄昏时特有的宁静气氛。
最后四句,描写村中百姓的生活状况;他们正忙着收割庄稼,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那些老人更是悠闲自在,或坐或卧,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箕踞坐匡床”是说,有的老人盘腿而坐,有的则像坐在一张小床上一样。“箕踞”二字,写出了老人的悠闲自得;“箕”“匡”二字,则是古代一种坐具的名称,可见他们的安逸程度。“瓦盆注浊醪”一句,是说有人提着瓦盆,给客人斟上一杯浊酒,并掺上了饼和肉的香味。“杂以饼饵香”,是说酒里还有饼和肉的香味儿,说明饭菜丰盛。“儿童竞欢笑”是说孩子们争相抢着玩耍;“挽袂相扶将”,则是说有些孩子相互搀扶着走,这是由于年龄小的缘故。“既征岁时丰”一句是说既然年成很好,自然要欢欣鼓舞;“亦见土俗良”则是说也能看到这里的风俗淳朴善良。“薄暮且休止”一句是说天已渐渐暗了下来,大家都准备回家休息了。“薄暮”二字,既写出了天色渐晚,也暗示出了一天劳累之后,大家急于回家休息的心情。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所见”二字来写,由远及近,由静到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生动地刻画了一幅乡村黄昏时的田园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