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本陋巷人,饭蔬理亦宜。
秋露撷菘菜,春风芼莼丝。
山居足嘉羞,庶免肉食嗤。
自从越江浒,㝱寐每忆之。
夜来河上雨,土膏发新滋。
呼僮挟长锸,散步行荒陂。
幸当葵麦间,得遇琼瑶姿。
香若楚江芷,色异商岩芝。
东皋与西涧,采掇宁厌疲。
归来筐筥满,一一朵我颐。
我感主父言,五鼎良可危。
不如野中菇,晚食能疗饥。
遂樵道旁薪,炊之佐饘糜。
临箸再三叹,干禄今奚为。

这首诗的译文是:

我本是陋巷的人,吃素理所应。

秋天摘取菘菜,春天采摘莼菜丝。

山居足可以满足味蕾,庶免肉食的嘲笑。

自从越江畔,夜晚经常怀念它。

夜来河上下雨,土膏发新滋。

叫仆人拿着长铲子,散步在荒坡地。

幸好在葵麦间,遇到琼瑶姿。

香像楚江芷,色异商岩芝。

东皋与西涧,采集不要疲惫。

归来筐满篓盈,一一朵我颐。

我感主父言,五鼎良可危。

不如野中菇,晚食能疗饥。

遂樵道旁薪,炊之佐饘糜。

临箸再三叹,干禄今奚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野菇的生长和采摘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野菇生长环境、采摘方式以及食用效果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

“予本陋巷人,饭蔬理亦宜。”这句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生活状态。诗人以“陋巷人”自比,表示自己虽然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但依然能够过上简朴、健康的生活。这里运用了“陋巷人”这一意象,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背景,又暗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认同和追求。同时,“饭蔬理亦宜”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饮食清淡、简朴生活的肯定态度。

“秋露撷菘菜,春风芼莼丝。”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秋天摘取菘菜和春天采摘莼丝的情景。这两幅画面分别描绘了自然之美和季节之变。秋露中的菘菜清新可口,春风中的莼丝鲜美诱人,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山居足嘉羞,庶免肉食嗤。”这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赞赏。他认为山居生活足以满足味蕾需求,无需担忧受到肉食者的嘲笑。这里的“嘉羞”是指美味佳肴,“庶免肉食嗤”则是指摆脱了肉食者的攻击,享受美食之乐。诗人通过对山居生活的赞美,传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自从越江浒,㝱寐每忆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越江畔的深切怀念。他常常想起自己在越江畔度过的时光,那种宁静、美好的回忆让他难以忘怀。这里的“㝱寐”是指睡眠不好,“每忆之”则是指不断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夜来河上雨,土膏发新滋。”接下来的两句诗描述了夜晚河上下雨的场景以及对新泥土滋润的期待。雨水滋润着大地,使得土壤更加肥沃,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好处。这里运用了“土膏发新滋”这一意象,既描绘了雨后土地的湿润状态,又预示着庄稼生长的希望。

“呼僮挟长锸,散步行荒陂。”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与仆人一起手持长锸(一种农具)在荒地上行走的情景。他们的目的是耕作和耕种田地,以便获得丰收。这里的“散步行荒陂”既表现了农田劳作的辛苦,也体现了诗人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幸当葵麦间,得遇琼瑶姿。”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在葵麦之间发现了如同琼瑶般的珍贵之物——那就是野生蘑菇。这里的“琼瑶姿”是指珍贵的品质和美丽的外表,诗人用“得遇”二字表达了对这种野生蘑菇的珍惜之情。

“香若楚江芷,色异商岩芝。”接下来,诗人又用诗意化的语言来形容野生蘑菇的香气和颜色。他将它们比作楚江芷和商岩芝,这两个植物都是极为美丽且珍贵的存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野生蘑菇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东皋与西涧,采掇宁厌疲。”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皋和西涧中辛勤采摘野生蘑菇的情景。他不畏劳苦、不惧疲倦,只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的野生蘑菇。这里的“采掇”指的是采摘,“厌疲”则是形容厌倦劳累的意思。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采摘野生蘑菇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精神。

“归来筐筥满,一一朵我颐。”最后,诗人描绘了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他的筐里装满了野生蘑菇,一颗颗都令他心满意足。这里的“一一朵我颐”既表达了对采摘成果的满足感,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幸福。

“我感主父言,五鼎良可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富贵生活的反思和感慨。他认为五鼎之位固然尊贵,但相比于简朴的山居生活和个人的清静自在来说,显得更加危险。这里的“主父”指代古代传说中的主父偃,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谋士,曾游历诸侯国并被封为高官厚禄。诗人在这里引用了主父偃的故事,意在说明富贵地位并非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真正的幸福在于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如野中菇,晚食能疗饥。”最后两句诗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比起富贵的生活,野外的野生蘑菇更适合作为食物来源。因为野生蘑菇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饥饿问题。这里的“晚食能疗饥”既指出了野生蘑菇的营养价值,也揭示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描绘野生蘑菇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以及食用效果,展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富贵生活和简朴生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