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召试入帝京,中书门下曾投名。
益都夫子典词业,手把绳斗弹墨絣。
并言朝右方倚芘,眷此黄发为民正。
其时正值授杖岁,将进三列作五更。
盈庭宪乞予敢后,因之扶服献鼎铏。
无如东望起归兴,一日三疏乞解鞓。
天子特诏宴禁籞,中使扶侍周遭行。
题签书绢并篆石,宸赐优渥如雨倾。
遣官持节送还里,长安车马填郊坰。
不期此事已十载,予亦南亩三耨粳。
曾因请急过通德,佳山冶水风光并。
凌晨啜茗听笙瑟,傍晚种竹量雨晴。
出郭相访谁氏叟,将车刚及予门生。
曾几何时忽弹指,赐杖复得中寿称。
三公雄健过伯始,九老绘画比武城。
生人聚散有定数,矧予迟暮非壮龄。
再拜不得亲献杓,一心终自同摇旌。
东方花木及春发,南狩銮驭将时乘。
醁𨤍满瓮漫斟酌,烟霞万里须丁宁。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杜甫与益都夫子的交往,以及杜甫的生活和遭遇。
首联“此日行寄祝益都夫子八十”:此日,即今日,我特来向您祝寿,祝愿您八十岁。益都夫子,指杜甫的朋友、友人。
颔联“当年召试入帝京,中书门下曾投名”:当年,即多年前,我曾被皇帝征召进入京城,在中书门下投过名。
颈联“益都夫子典词业,手把绳斗弹墨絣”:益都夫子,指杜甫的朋友、友人。典词业,指从事文学创作。手把绳斗弹墨絣,指的是用绳子弹墨线,制作墨斗。
尾联“并言朝右方倚芘,眷此黄发为民正”:并言朝右方倚芘,是指他曾经为朝廷效力。眷此黄发为民正,是指他曾经担任过百姓的长官。
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杜甫的生活和遭遇。
“其时正值授杖岁,将进三列作五更”:当时的年代,正是授杖的年龄,将要进入三列的行列,迎接五更的到来。
“盈庭宪乞予敢后,因之扶服献鼎铏”:满庭宪乞予敢后,是指在朝廷中,有人向杜甫请求宽恕,因为他曾经做过宰相。因之扶服献鼎铏,是指因为这件事情,杜甫曾经上奏皇帝,请求宽恕自己,并且拿出了鼎和铏作为证据。
“无如东望起归兴,一日三疏乞解鞓”:无如东望起归兴,是指在东边看到家乡的景色,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一日三疏乞解鞓,是指在一天之内三次上疏请求解除职务,回到家乡。
“天子特诏宴禁籞,中使扶侍周遭行”:天子特诏宴禁籞,是指皇帝特别下令宴请他,禁止他人接近。中使扶侍周遭行,是指宦官保护着他周围的人们。
“题签书绢并篆石,宸赐优渥如雨倾”:题签书绢并篆石,是指他收到了皇帝的命令,让他书写文稿,并且在印章上刻上他的姓名。宸赐优渥如雨倾,是指皇帝给予他的赏赐非常丰厚。
“遣官持节送还里,长安车马填郊坰”:遣官持节送还里,是指派遣官员带着符节护送他回到故乡。长安车马填郊坰,是指长安城到处都是他的车辆和马匹。
“不期此事已十载,予亦南亩三耨粳”:不期此事已十载,是指在十年之前的事情已经发生。予亦南亩三耨粳,是指我也在南方种田,锄草、收割稻谷。
“曾因请急过通德,佳山冶水风光并”:曾因请急过通德,是指我曾经因为紧急的事情去拜访过通德。佳山冶水风光并,是指通德地区的山川景色非常美丽。
“凌晨啜茗听笙瑟,傍晚种竹量雨晴”:凌晨啜茗听笙瑟,是指在早晨喝茶的时候,听到了笙瑟的声音。傍晚种竹量雨晴,是指在傍晚的时候,观察了一下雨后的景色。
“出郭相访谁氏叟,将车刚及予门生”:出郭相访谁氏叟,是指我去拜访一位叫做何某的老人。将车刚及予门生,是指我的马车刚刚到达我的门生家。
“曾几何时忽弹指,赐杖复得中寿称”:曾几何时忽弹指,是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了中年。赐杖复得中寿称,是指皇帝再次赐予了他杖刑(一种刑罚),让他恢复了健康。
“三公雄健过伯始,九老绘画比武城”:三公雄健过伯始,是指三位公卿(古代的高级官员)的威武程度超过了以前的贤人(比喻他们的能力更强)。九老绘画比武城,是指九位老人的画作比赛,比试谁能画出最美的风景。
“生人聚散有定数,矧予迟暮非壮龄”:生人聚散有定数,是指人们的生死离别都是有定数的。矧予迟暮非壮龄,是指我现在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是青年时期了。
“再拜不得亲献杓,一心终自同摇旌”:再拜不得亲献杓,是指在敬酒的时候,我无法亲自递上酒杯。一心终自同摇旌,是指我的内心始终与皇帝保持一致。
“东方花木及春发,南狩銮驭将时乘”:东方花木及春发,是指春天来了,东方的花木也盛开了。南狩銮驭将时乘,是指皇帝的车驾将要出发去南方狩猎了。
“醁𨤍满瓮漫斟酌,烟霞万里须丁宁”:醁𨤍满瓮漫斟酌,是指酒满了瓶子就随意喝一点。烟霞万里须丁宁,是指远方的风景美丽迷人,需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