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裴中立,乘兴归午桥。
何如二傅去,饯之在东郊。
处宦若家室,投闲亦京朝。
所以鸿飞冥,千古羡羽毛。
上宰展一德,弘仪冠诸僚。
幡然怀乡邦,遽尔振泬寥。
日者布文命,圣心擢贤豪。
既资殿廷举,兼藉郡国招。
夫子较词业,烛照如龟烧。
以此文价起,卒与睿鉴昭。
今兹且絷维,驾言食场苗。
牵裳揽绅带,卧辙填沙坳。
会应弃碧组,同返青山椒。
踟蹰却立间,一望空云霄。
注释如下:
- 在昔裴中立,乘兴归午桥。
- 何如二傅去,饯之在东郊。
- 处宦若家室,投闲亦京朝。
- 所以鸿飞冥,千古羡羽毛。
- 上宰展一德,弘仪冠诸僚。
- 幡然怀乡邦,遽尔振泬寥。
- 日者布文命,圣心擢贤豪。
- 既资殿廷举,兼藉郡国招。
- 夫子较词业,烛照如龟烧。
- 以此文价起,卒与睿鉴昭。
- 今兹且絷维,驾言食场苗。
- 牵裳揽绅带,卧辙填沙坳。
- 会应弃碧组,同返青山椒。
- 踟蹰却立间,一望空云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恭饯冯相国夫子还山》中的第四首。全诗通过对冯相国夫子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情怀和志向。
诗的前两句“在昔裴中立,乘兴归午桥”以古人为例,表达了对友人冯相国夫子的美好祝愿。“裴中立”是唐代的一位著名人物,他的归隐和归隐之路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乘兴归午桥”则表示冯相国夫子在归隐之前的心情和态度,充满了豪情壮志。
第三句“何如二傅去,饯之在东郊”,则转向了对冯相国夫子的赞美之情。这里的“二傅”指的是东汉时期的两位名臣,他们的辞官行为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佩之情。
第四句“处宦若家室,投闲亦京朝”则进一步强调了冯相国夫子的地位和身份。这里的“处宦”和“投闲”分别代表了冯相国夫子在官场和隐居时的不同状态,而“京朝”则表明了他的地位和身份。
接下来的第六句“所以鸿飞冥,千古羡羽毛”则是对冯相国夫子高洁品格的赞美。这里的“鸿飞冥”意味着冯相国夫子像大雁一样高飞于天空,不受世俗的束缚;“羽毛”则象征着冯相国夫子的品德和才华。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七句“上宰展一德,弘仪冠诸僚”则再次强调了冯相国夫子的高尚品质。这里的“上宰”指的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弘仪”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贵的身份。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八句“幡然怀乡邦,遽尔振泬寥”则表达了冯相国夫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乡邦”指的是家乡和故乡,是人们情感寄托的地方;“遽尔振泬寥”则表示冯相国夫子突然之间感受到了故乡的气息。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九句“日者布文命,圣心擢贤豪”则再次表达了冯相国夫子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这里的“日者布文命”是指皇上颁布的诏令和命令,它们都是用来选拔和提拔贤才的工具;“圣心擢贤豪”则是说皇上的心志是为了选拔和提拔贤才。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十句“既资殿廷举,兼藉郡国招”则再次强调了冯相国夫子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这里的“资殿廷举”是指冯相国夫子在殿廷中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兼藉郡国招”则表示他不仅在殿廷中得到认可,还在郡国中得到广泛的赞誉。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十一句“夫子较词业,烛照如龟烧”则是对冯相国夫子学识渊博的赞美。这里的“较词业”是指比较和讨论学问;“烛照如龟烧”则是说冯相国夫子的学识就像燃烧着的蜡烛一样明亮。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十二句“以此文价起,卒与睿鉴昭”则再次表达了冯相国夫子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这里的“以文价起”是指冯相国夫子凭借自己的文章和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卒与睿鉴昭”则是说冯相国夫子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认可。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的敬仰之情。
第十三句“今兹且絷维,驾言食场苗”则是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的“絷维”是指束缚和限制;“食场”则是指祭祀的场所。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期待。
第十四句“牵裳揽绅带,卧辙填沙坳”则是对冯相国夫子生活状态的描述。这里的“牵裳揽绅带”是指穿着华丽的衣服;“卧辙填沙坳”则表示冯相国夫子过着隐居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生活的赞美之情。
第十五句“会应弃碧组,同返青山椒”则是对冯相国夫子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的“弃碧组”是指舍弃华丽的生活;“同返青山椒”则表示冯相国夫子和其他人一起回归到青山之中。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未来的期待和祝愿。
第十六句“踟蹰却立间,一望空云霄”则是对冯相国夫子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祝愿。这里的“踟蹰却立间”是指徘徊不前的状态;“一望空云霄”则表示冯相国夫子站在高处远眺时,只能看到一片空旷的天空。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冯相国夫子未来的期待、担忧和祝愿。